虽然这两天降温了,但这个夏天,西安的热早就出名了,瞬间温度追赶超越吐鲁番,热出了新高度。 清代诗人萧雄在《西疆杂述》中说:“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天大暑,想来古人也是无聊,在太阳下烤烤东西,权当苦中作乐。 但古人可能未曾想过,这项消磨酷暑时光的乐事,如今成了媒体们在夏日里最风靡的游戏。 ▲井盖烤虾??都市快报 从我来西安至今,每年夏天,西安的各大媒体便会轮番上阵表演街头大戏——煎鸡蛋,可能是经费条件慢慢变好,后来,肉、鱼、虾、培根、牛肉卷等食材都成为了新增表演项目,但煎鸡蛋依旧是每年的压轴表演,像春节晚会一般,雷打不动。 ΔΔΔΔΔ 媒体们的表演时间通常集中在七月中下旬,报纸、电视、网媒或是依次登场,或是同台献艺,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真真是“四十二度高温天,媒体何处煎鸡蛋”。 登台那天,时值正午,表演者们揣上鸡蛋,讲排场的还要搭配上鸡鸭鱼肉类食材若干,肉类食材厚度有讲究,不能太厚,但各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大概最后还是取决于心情吧。 标配必须得有一款字大标清的温度计,然后架上见证奇迹的手机、相机、摄影机,围绕着一坨子打到井盖或者车盖上的蛋液,一脸严肃的发瓷。 ▲各色井盖煎、车盖煎??网络 早些年,南门盘道是几家纸媒最喜欢表演煎鸡蛋的地方,那里知名度高,风景优美,地势开阔。 找一处下水道井盖,字大标清的温度计先亮相,贴着井盖手持温度计,看着温度蹭蹭地往上走,表演者的内心就像看见股指攀升般激动,这个时候就怕不够热,地表温度顺利越过五十度,吉时已到,只见一人手拿鸡蛋,敲裂蛋壳,蛋白落定,等待、等待、等待,大约几分钟后,失去耐心的会将蛋黄搅拌一番,十几二十分钟过后,这一摊鸡蛋以一张骇人的面孔光荣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为了增强表演现场的互动效果,路过的路人往往会被盛邀观看,路人回应最好自带表情,嘴里发出几声“啧、啧”声,头微微摇动,来几句关切人间疾苦的感慨,表演结束。 ▲培根焦黄的边缘??华商报 ΔΔΔΔΔ 说到这项表演的媒体发起者,西安的三家纸媒大家都耳熟能详: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 在报纸称霸的年代里,这项表演最初就是由它们三家发起的,受时代技术水平限制,三家的的表演水平都不相上下,每年都会向古城人们按时献艺。 作为一直以来将报纸内容当做拍摄脚本的电视媒体,很快便学会了,仗着技术领先的优势,他们将报纸静态的表演搬上了荧幕,并作为保留节目,年年拍年年演,持之以恒很多年。 这项节目的魅力特别大,让西安的媒体们常年追逐不撒手,但今年的局面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有老同志退出了,《三秦都市报》和《西安晚报》今年退出了这项传统节目的表演,也有新同志加入。 作为媒体中最喜欢以新技术示人的西部网,今年像一匹黑马一样横空出世,他们以自己近年来做事一贯坚持的原则:技术先行。 ▲冰糕被迫“自杀”全过程??陕西头条 用延时和直播的手段,以十秒钟的超短时间就演示一颗鸡蛋在高温下被煎熟的恐怖画面。 另外,还新增了一只雪糕在高温下“自杀”的全过程,不愧是行业技术的领导者,在直播中他们还展示了电子测温计,将一批原始温度计甩出了几条街。 但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后进生西部网明显就显得图样了。因为华商在今年推出了“高烤豪华套餐”:烤牛肉、烤大虾、炒鸡蛋和鸡蛋汤,简称三菜一汤。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记者还亲自尝了一下味道,表示虽然不好吃,但哈哈哈哈,这些东西可是自来熟啊。 要说最丧眼的表演,今年要数陕西电视台了,用电视台记者自己的话说,这个表演,他们是“经过简单测量”后开始的,结论是:几分钟过后,鸡蛋只有稍微的风干,并没有出现像网友所说的被晒熟的情况。 ▲最后只是风干了??陕西头条 我很喜欢他们在节目里展现出的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这样的表演初看有趣,再看平常,三看无味。看了十年后,我竟恍惚地以为,自己十年未老。 十年里,随着媒体们对这项表演的熟练,节目在细节上不断被完善,有条件的会用锡纸、铁片,数量从单兵成为矩阵,讲究的表演绝不一通乱搅,一边煎蛋还会一边煎肉片,带上调料,末了,还会试吃一番。 各家表演都文明且卖力,现在还新增了直播手段,最后出来的报道整齐划一,标题大同小异但各有千秋。 ▲现场直播煎鸡蛋??西部网 有直抒胸意的:《惊!某某地面高温可煎鸡蛋》 有呆萌可爱的:《某某地表高温达五十度,看一颗鸡蛋咋样被煎熟》 有科普宣传的:《高温来袭!地表温度飙升,煎熟鸡蛋只需二十分钟》 有传道解惑的:《下午四点广场煎鸡蛋,鸡蛋会熟吗?》 有浪漫温情的:《舌尖上的中国之高温煎鸡蛋!》 …… ▲媒体在起题目这件事上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十年里,这个节目和相关的报道就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在西安各家媒体一代又一代的记者手里延续,但除了带给观众们嚼蜡般的体验外,毫无意义可言。 十年时间,西安这座城市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但不知道何故,作为社会这座航船上的瞭望者,媒体们竟以磐石般坚定的意志,在通过自嗨产生的幻觉的指引下,将这个四不像的新闻从未中断地延续着,他们的懒惰以及不思进取让人吃惊。 ΔΔΔΔΔ “第一个用花比喻美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喻美女的人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喻美女的人是蠢才。”一个高温天气,煎鸡蛋的烂梗反复用了十多年,说实话,我都有些心疼站在烈日之下盯着蛋液的记者了,蠢得让人心疼。 ▲其实早在年央视就进行过辟谣??CNTN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作为选择新闻的准则之一,相信媒体人都不陌生。 从新闻价值层面看,这种观点的核心就是“奇”,满足人们的“猎奇性”,便会勾住受众的眼球。 回看各大媒体煎鸡蛋煎肉的报道,我疑惑的是,在马路上煎鸡蛋花费二十分钟还只是勉强熟了,用两个小时慢慢等待,一片肉才达到“入口”标准,这些所谓的新闻,不知道符合了新闻价值选择的哪一项标准? “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这说的是自然规律,就像把雪糕拿到高温天气下会融化一样,今年西部网居然做了这个表演……你们这个体位说实话,实在是太刁钻了,雪糕晒不化才是新闻啊。 ▲不知为何年别的城市已经摒弃的游戏还在西安上演 毋庸置疑,媒体行业早已进入由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互联网时代,但我们的传统媒体还停留在披一层新技术外衣、打着新媒体旗号,依旧做着传统媒体思维指导下的“老新闻”,延时拍摄、直播记录下的煎鸡蛋表演,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下中国,鼓励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的媒体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报道,但自身却很缺乏创新。 高温天气里,媒体的视角盯在那方寸间的鸡蛋糊糊上,太小家子气,炎夏之际的民生民心,亦或是涉及大众福祉的公共财产:农民地头的干涸、城中闹市的火灾、底层劳动者的安泰、公共用电的保障……只有这一切都有保障,大暑才值得我们去感受它的另一面——“大暑里有光景,有美,有元吉,有万物相处相劝的安顿”,而不是光有煎鸡蛋。 ▲8月7日的临时停电通知 今年还来不及表演的媒体莫要慌,留得鸡蛋在,不怕没处煎,大暑年年有,明年君再煎。山高水长,期待着明年大暑,各家媒体表演,我们再见! 作者:橘子汽水 媒体工作者 相关阅读: 你们陕西媒体啊,还是要提高自身的姿势水平 西安改名长安?新媒体你们闹够了没! 还记得那片被本地媒体大赞的樱花海吗?最近长出了桃子 陕西卫视为何就不能排倒数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