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今天分享《系辞传》下,第五章的笔记,这里主要讲的是,孔子通过泽山咸卦的九四爻为架构,列举了10条爻辞的人文思想,并加以说明如何“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而达到“穷神知化”?

天下何思何虑?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这是《周易》泽山咸卦,九四爻的爻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形容人心里很不安,思想不定,反复的思虑,部分人的思虑也是这样,随时因客观环境而变化的。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之所以忙碌,都是为了“利”而已。

孔子以咸卦九四爻的爻辞,来延伸说明。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孔子说,天下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忧虑呢?天下所有的思想都是归向同样的目标,但思索的方法路径有所不同,就会有很多不同的思虑,天下的道理本来就是一样的,人们却有很多的思虑。

道家为修心养性,抱元守一;儒家为存心养性,执中贯一;佛家为明心见性,万法归一。就是“天下同归而殊途“,途径有所不同,但根本理念与目标却都是一致的。

接下来是列举的例子。

人要学会顺其自然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意思是,太阳走了月亮来了,月亮走了太阳来了,太阳与月亮互相的推移产生了光明与黑夜。寒暑往来形成了年月,寒冷与暑热相推就是形成了一年四季,这是天体的自然现象。

下面是进一步来说明,我们要遵守自然的规则。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去的时候,像是屈服了、弯曲了,其实是等待下次来的时候,可以更好伸展开来。从中观察感应到这一屈一信的时机,就可以发现其中有利的条件是如何产生的。

尺蠖(huò)是一种昆虫,行动时身体上拱,屈伸而行。

老子讲,“曲则全,枉则直“,与《系辞》讲的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都圣人从自然界观察得来的,就像尺蠖尽量弯曲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更好伸展前进;有些蛇虫到了寒冷的冬天,没有办法生存,只要进行冬眠,就可以保全性命。

所以说,我们也要学会退让和忍受,才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最终的目的就是下面的这句话。

才能“穷神知化“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精通自然法则到了最高的境界,便是要致用。运用其中的智慧使自己能够安身,就要更进一步,以德润化万物。

通俗的话讲,就是把这种智慧修到精通的地步,能够运用这个智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超过以上易理所显示的智慧,圣人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穷究神妙而知天地的变化,这是圣人才具备的最崇高的德行。

上面其实就是讲了“退”与“进”的道理,下面孔子用困卦六三爻来说明,贸然前进会有怎样的结果。

人为什么会陷入困境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困卦六三的爻辞说:“前进有大石挡道,后退是遍地多刺的蒺藜,以致进退两难。返回家中,又看不到妻子,这是凶险的征兆。”

孔子说,本不应该被困的,之所以被困,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而造成的,让自己陷入困境,名誉蒙受羞辱。

站在了不应该站的地方,其生命必然遭遇危险。站在的位置不属于你的位置,性命会有危险。名誉和生命必定会有到伤害,妻子哪里还能见得到,这是非常不好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不要鲁莽草率、轻举妄动,要量力而行,等待时机。否则,就会让自己陷入更加艰难的困境之中,带来更大的灾祸。

下面用解卦上六的爻辞说明,什么情况下可以前进,自己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怎样能”获之无不利“?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解卦上六的爻辞说,王公出猎,在高墙之上用箭射击隼,会有收获没有不利的。

孔子说,隼是鹰类的鸟,弓箭是打猎的工具,射中猎物的是弓箭,但弓箭是人使用的。这说明了自身能力的重要性。

光有能力还不够,还要位置站得好,时机把握得准,这样才能一箭命中,才会无所不利。

所以,一旦有所行动,便会全力的付出行动,必然会有收获。这就是在告诉人们,当有卓越的才能时,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施展出来。

就是上面讲的,“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要先问问自己本身的能力够不够,时机对不对。

当各种条件都不利于自己时,就应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行动,这样才能“获之无不利”,这就是“利用安身”的功夫。

为什么小人没有灾难?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小人,是指地位低的小人物。

小人不知羞耻,不明仁德,没有仁义之心,看不见利益便不会驱动。也就是说,不仁不义的人,是不知羞耻和畏惧之心的人;这种人没有利益是不会被驱动的。

如果能“小惩而大诫”,能在犯小过错的开始,就受了惩罚,而能够处事要谨慎,就不至于酿成滔天大祸,这也是小人福气。

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人在走的太顺利时,如果碰到小的挫折,要及时警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便不会做大的坏事发生。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就像火雷噬嗑卦,初九爻的爻辞说的,拖着刑具,磨破了脚趾,但没有大的灾难。

象征着,初次触犯刑法,过错尚轻,能够改过自新,也就无咎了。“无咎”要善于补过才能没有灾难。

接着说,积累善事和积累恶事的后果,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我们要警惕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人如果不积累做善事,就不能成为一个名声卓著的人;人的恶行如果不积累,也不会落得身败名裂,惨遭灭亡。

有些人小善没有多大意义就不去做;认为小的恶事没什么损伤,便不该过,所以,恶事积累到了不可掩饰的地步,以至于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就像噬嗑卦的上九爻,到了本卦的最顶端,肩上负荷着沉重而粗大的木制枷锁,磨伤了耳朵,已达到刑罚的极限,这是凶到了极点。

所以,我们要警惕,噬嗑卦的上九爻,就是在最开始有错误时,没有及时改正,最终酿成大祸。犯了重罪身受重刑的惩罚,到了“罪大而不可解”的地步。

接下来讲盛极必衰,月满则亏的道理。

居安思危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凡是陷入危机的,都是由于过去曾经太悠闲了;凡是灭亡的,都是过去一直平安无事的;凡是败乱的国家,都是由于过去认为治理的相安无事的。

所以我们要在安全、安逸的时候不忘危险,在活着的时候不忘灭亡,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忘动乱,因此生命安全而国家可以保存。

我们看历朝历代的兴衰灭亡,都是在朝代最兴旺的时候,开始走向衰败的。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否卦九五爻在提示人们,将要灭亡,要牢牢系在桑树干,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灭亡。苞桑泛指柔韧性极强的植物。

也就是说,无论是做领导的还是我们普通人,要时刻抱有警惕之心,就像孟子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任何成功也是这样的,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如果能做到上面的,就明白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了,便不会有“凶”了。

明白自己几斤几两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孔子说,德行浅薄却地位尊崇,智能低下却图谋大事,力量弱小却负担重任,这样的情况,很少有不招致灾祸的。这便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鼎卦九四爻的爻辞说,鼎足太轻,不堪重负,以致折断,打翻了王公的美食,弄得形容狼藉。

所以说,我们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清楚的认识,在工作的时候,对于超出能力范围之事,不要只看到利益,没有看到危险。

看君子是如何做的?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孔子说,在事情开始的最初,便能通过观察细微的迹象,而预知其中变化,就是神的境界了。

君子对上决不谄媚阿谀,对下绝不傲慢,坚定立场,就是因为君子看到了“谄”与“渎”背后的危险,才能提前避免其带来的危害。

“几”,就是细微的变动,将动未动的状态。就说事情还处在似动未动的时候,便能提前知道吉凶了。

君子发现事物变化的征兆,便立即行动起来,是不会等一天过完的。表示君子能抓紧时机行事,动作迅速。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就像豫卦的六二爻辞说的,心境自始至终一样,有如磐石的坚贞一样,不可动摇。所谓“定能生慧”,就是人在心意安定、内心平静的状态下,能够产生“慧”。

“慧”与“智”是不一样的,“智”是不带心,它不动心,不用神,我们可以认识它、发觉它,都可以讨论的学问叫“智”。

“慧”它是带心的,需要用神去体会“慧”,象征着一种哲学。所以说,“静极生慧”,在极度安静无欲无求的状态下,迸发出来的是“慧”。而“智”常说“急中生智”,在着急上火时迸发出来的灵感。这是两种的不同之处。

能体会到这种境界,不必用一整天的时间,便可决断识别其中的吉凶。而君子既能洞悉事物发展之初的征兆,还能预知其后来发展的显著结果。

明白什么时候用“柔”,知道什么时候用“刚”,就是人们所仰望的人物。所以,豫卦六二爻的爻辞结论是“贞吉”。

重要的知错便改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这是孔子赞扬他的弟子颜回的话:说颜回已经差不多接近完美的了。自己有不好的地方,很快就能发现,知道了就马上改掉、不会同样的犯错。

像复卦的初九爻说的,“不远复,无祗悔”,论语中孔子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颜回敏而好学,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如何能做到这两点,就接近完人了,便能“元吉”。可是,我们现代人有谁能做到这两点呢?

专一守常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天地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状态,就会生长万物,男女即阴阳,并非单指的人类,动植物也有雌雄、牝牡。阴阳交合其精,则万物化育孕生。

损卦六三爻的爻辞说,三个人共同做事,观点会有所不同,行动便不一致,有一人因不协调会受到损害;一个人行动,则要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两人可以做到,“言致一也“言论思想可以做到一致。

《周易》损卦六三爻说的是人,孔子联想到天地生万物,万物的生命各由阴阳精气相交而构成。所以,阴阳相求必须致一。无论万事万物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专一守常。

君子的三个方面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君子必定先把自己安顿好,也就是说有立足之地;然后才会有所行动,心平气和发出的言语,才能做到不偏不倚;先以诚待人,建立信誉,有了这份情谊,然后才可以有求于人。这是君子做事的三个方面。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照修身原则,这个原则要“致一”。细细斟酌,好好思量,权衡利害。这是修身之道,也是管理之道。

如果相反,危险的事情人们不会拥护你;用语言去威胁人们,人们也不会相应的;你对他人没有恩情,也没有信任基础,而有求于他人,是不会有人帮助你的。

益卦上九爻说,没有人帮助他,甚至还有人攻击他,这时如果还立心不坚定的话,必定凶险。

上九爻已经到了益卦的顶点,所谓,益极必损,这是规律。如果能保持专一守正,可保“无咎”,如若立心不一,必定凶险。

如果能把“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的道理“一以贯之”,便能做到“穷神知化”的程度。

今天的笔记,差不多就到这里了,这是我学习《系辞传》下,第五章的笔记,我的理解不一定是全对的,我只是把自己的一些心得提出来,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谢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