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达拉邦特和斯蒂芬金总共合作过三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年的《绿里奇迹》,还有年的《迷雾》。斯蒂芬金是现代恐怖小说大师,恐怖是他的几乎所有作品的鲜明特点,如果要按照恐怖等级来给这三部电影划分的话,肖申克因其满满的向往自由、充斥着正能量,应该算是最不“斯蒂芬金”的斯蒂芬金电影,恐怖等级为零甚至是负值;而《迷雾》却是一部标准的恐怖到让人绝望的电影,整部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给观众一丝生机,就连最后的结局也最不合常规——恐怖战胜了一切,那些一直都在和恐怖抗争的人设最后也选择了自杀——可以说,《迷雾》的恐怖等级在这三部电影中最高。 而《绿里奇迹》是一部夹杂着死亡、宗教、善恶的电影。恐怖在这部电影里,不是吃人的怪兽,也不是让人看不到生机的绝望,而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死亡。 电影长达分钟,讲述的是监狱死囚主管保罗所亲身经历的与死亡有关的故事。 影片所含括的死亡主要有三次,都发生在监狱的死囚区,也就是TheLastMile,因为地砖的颜色是绿色,所以死囚区也有另一个名字,TheGreenMile,这也就是影片英文名的由来。导演以这三次死亡为叙事主线,然后夹杂着人物的善恶美丑,最后再回归到死亡,这一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事情上。 第一次死亡——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阿伦的死刑是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四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导演把监狱里的人设和故事背景抖落地一干二净。正义的死囚区Boss保罗和其他三个狱警极力维护死囚区的稳定,为的是让死囚犯们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地走好生命中的TheLastMile监狱长官哈尔和保罗关系交好,做事有原则,有一个患有不治之症的妻子;治愈了保罗的尿道炎的约翰科菲是一个被误判杀人的“上帝的奇迹”,对生命有强大的感知力和治愈力;有政治靠山的佩西毒辣残忍、不把死囚犯当人看;软弱的戴尔和老鼠金格先生,在监狱这个密不透风的空间里,相处融洽,感情深厚。 这些人设都有极其鲜明的善恶区分,好坏一眼便知。显然,人性并不是导演最想表达的主题。人无长好,亦无长坏。而电影并没有去触及这个复杂的命题,近乎理想状态的好人和坏人省去了观众对角色的判断,这样才可以专注于死亡这件事上。 阿伦在临死前问保罗,如果一个人真心悔过的话,他就能回到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并能永远地停留在那吗?真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叫上了天堂?面对死亡,阿伦是恐惧的,而且为自己犯下的罪恶感到后悔。同时,他还心存侥幸,作恶的他临死前对死亡都抱有幻想——死后的世界,应该是可以保留生前的快乐的吧! 死亡,是一生罪恶的终结,同时,死后世界的未知与神秘也给每一个人保留了平等的幻想,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二次死亡——死亡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告别。 戴尔的死是整部电影最悲惨的一段——邪恶、变态、阴暗的比利小子和欺软怕硬、仗势欺人的佩西,这两个极为反面的角色在影片展开叙述戴尔死刑的过程中,丑态毕露,甚至穷凶极恶。这也加重了电影的压抑色彩。因为佩西的残忍,戴尔惨死更是将影片的恐怖沉重推向了高峰。好与坏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 戴尔的死和阿伦的死,看似都是真心悔过,其实二者有本质的不同。从二人临死前的遗言就可以看出,阿伦死前想的是自己一生最快乐的时刻,并希望死后能永远停留在这种快乐里;戴尔在受刑前,一直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好朋友,老鼠金格先生,他希望在他死后,金格先生能离开监狱,去往老鼠村、游乐场,去和那些愿意花一毛钱观看它演出的人在一起。戴尔应该是个好人,最起码在监狱里,他表现出了向善的一面。能和动物和谐相处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 除了请求上帝宽恕自己负债累累的灵魂,戴尔没有太多关于自己的渴求,看得出他希望活下来的人都好好的。在他即将坐上电椅的时候,他还感人至深地说: “豪威老大,你真是一个好人。你也是,埃吉克老板。真希望我们是在别处相识的就好了。” “再见了,我的朋友,我爱你,我的小宝贝。” 这是影片让我最动情的地方,戴尔的眼神一直泛着泪花,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发自肺腑的感恩,希望活着的人,哪怕是老鼠,也都要好好的。 在戴尔走上TheLastMile的时候,导演很有心地用了一小段宗教意味深长的俯拍镜头,像是上帝睁开了双眼,俯视着这世间的痛。死亡多了一分庄严与敬意,甚至有一些仪式感。 死并不都是可怕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死亡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告别,以爱,以宽恕,以救赎。 第三次死亡——死亡是一种解脱。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在约翰科菲用超能力救下梅琳达后,梅琳达送给了他一个项链,还特意嘱咐项链名字叫做SaintChristopher。这是导演特意的安排,SaintChritopher其实就是约翰科菲的人物原型。 在维基百科上有这样的解释,Chistopher意指“背负基督的人”,他身材巨大,经由隐士指点,专门在湍急的河边背人们走过危险的河流。一天,一位小孩要过河,Christopher就背起他,发现小孩重如磐石,令他不胜重负。过河后,小孩明示他:我是基督,我重如磐石,皆因我背负了世间的重厄。 这样解释,我想,约翰科菲的角色也就明朗了。他是上帝的奇迹,用天赋的超能力来拯救世间的苦痛,同时,他也承受着世间的所有痛苦。当戴尔惨死的时候,他心如刀割,感同身受;当两个小女孩被比利小子杀害的时候,他也因为自己没能及时救下她们而悲痛欲绝。他身上背负的痛厄太多,太累。当保罗决定冒着失业的危险,要放约翰科菲生路的时候,他也拒绝了。 对于死亡,他是主动的,迫切的,在杀死比利小子,给两个小女孩报仇之后。死亡是一种解脱,世间的苦难太多,像碎玻璃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刺痛科菲的脑袋。哪怕科菲有着巨大的身躯也承受不住这人世间的尔虞我诈、是是非非。 影片末了,保罗活了多岁,挚爱和好友都先他而去,他真正地感受到了孤独,生命的孤独。对保罗来说,死亡是一件无法着急的事情,它一定会来,只是不知道还要等多久。他早已做好了准备,想着天上人间相隔了这么久的爱妻,他希望死亡快点来。电影看完了,我们发现,影片中对死亡的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或许也会像阿伦一样,对死后会是什么样而耿耿于怀;或者如戴尔一般,担心自己死后,活着的我爱的人是否能继续安好;但最终,死亡是一个必然抵达的终点。 弗兰克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