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任映红女士商榷 作者:刘雪松 自毛泽东辞世后,毛泽东时代的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充满歧见的论域。对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的文化建设事业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笔者不认同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历程中有关“复苏繁荣,一波三折”“低谷徘徊,荒漠绿洲”的结论,不认同“‘文革’时期我国体育事业陷入低谷”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报刊更是成为重灾区”的提法。本文试图以和任映红女士《浅论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的历程、成就与问题》一文的一些观点进行商榷的形式,对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错误的观点进行阐述,以期能够正确认识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拜读任映红女士《浅论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的历程、成就与问题》[1](以下称“任文”)一文,有启发,但更多的是疑虑与困惑。笔者不敢苟同任文所言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历程中有关“复苏繁荣,一波三折”“低谷徘徊,荒漠绿洲”的结论,也不认同任文“‘文革’时期我国体育事业陷入低谷”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报刊更是成为重灾区”的提法。因为通读任文,丝毫看不到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明其论点的正确性,却常常发现任文对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的“文革”时期,列举了许多成就,反证了这个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并不是“荒漠”。以下就围绕任文的主题,同任映红女士商榷并求教学界同仁。 一、对任文中关于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几个论点的辨析 任文就毛泽东时代的文化建设分成三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是其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是其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第三是其继承和发展。文中三个部分和近三十年来的诸多论著一样,但凡提到毛泽东时代,必提“文革”时期的错误。这些错误更多的是一个结论的运用。至于为什么是错误,错误在何处,总是语焉不详。第三部分论述了毛泽东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但更多是自相矛盾。下面就任文中有关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的几个论点进行简单的辨析。 (一)任文没有就“复苏繁荣,一波三折”开展论述。 任文在论述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的-年这个时期时,认为这个十年“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严重失误,有着沉痛的教训”。此节的三段都是列举毛泽东有关文艺方针的论述,如“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服务”、“双百”方针、“六条政治标准”、防止脱离群众蜕化变化的要求。从广义方面来说,第三点也可以认为是文化建设的范畴,但更多的是党的建设方面的内容。而前面两点,今天也同样是文化艺术建设的基本方针,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为了鉴别科学论点的正确或者错误,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当然还需要一些各自的标准。但是这六条政治标准对于任何科学艺术的活动也都是适用的。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难道有什么有益的科学艺术活动会违反这几条政治标准吗?”[2]不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适用,今天也没有过时,“我们今天辨别香花和毒草的标准”[3]没有改变。 任文这一节并无列举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的所谓的“严重失误、沉痛的教训”。任文所列举的毛泽东的指示并没有导致“严重失误、沉痛的教训”的可能。 (二)任文的“我国文化事业跌入低谷”论据不足。 任文在论述毛泽东时代文化建设的-年这个时期时,提到“文革”导致“我国文化事业跌入低谷”,举例“新闻出版业受到巨大冲击”,图书、杂志、报纸大量减少,任文没有提及这是必要的整顿。年3月15日至7月22日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长达数月,出版发行工作日趋正常,约一百多部中长篇小说公开出版,主要是新创作的现代革命题材的(其中当代现实题材的约占五分之四,革命战争题材的约占五分之一),译作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还有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作品,以及日本小林多喜二的作品。在随后的年8月16日,中央发出文件规定“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恢复和创办一些理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研究、文教卫生、体育等期刊,首先要注意恢复创办工农兵、青少年迫切需要的期刊。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报中央组织宣传组批准,属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期刊,报国务院文化组批准,其它方面的期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4]年全国期刊就恢复到种,到年已恢复和新办共有种。年起上海文艺出版社每年出一本《战地新歌》,还出版了《战地春秋》文艺丛书。年新办的期刊有上海的文艺类刊物《朝霞》,理论刊物《学习与批判》。 除新闻出版业外,其它如广播电视、协助曲、舞蹈、戏剧、器乐、音乐、诗词、书法、美术和连环画、电影及电影歌曲是不是低谷呢?任文没有罗列。“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5],在毛泽东时代,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文化事业受到什么影响。协助曲、美术、连环画等甚至达到了一个从未过有过的高度。比如钢琴协助曲《黄河》、比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都是那个时代的精品。还有深入家家户户的有线广播,各村、中小学校都有组建了文艺宣传队,许多村建了礼堂,用来表演和放电影。更有李劫夫就创造的余首歌曲,不少在几十年后还在传唱。没有证据表明毛泽东时代“我国文化事业跌入低谷”。 (三)任文提到“大批文艺界著名人士被划入‘文艺黑线’,大批传统剧目被禁演,‘样板戏’占据文艺舞台,‘双百方针名存实亡’”这个结论存疑。 关于“资产阶级文艺黑线”之说,在今天看来,就是意识形态的斗争,只是表达得太富有阶级立场,一些人听了过敏。今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报刊司、电影局、出版管理司、电视剧司、印刷发行司、传媒机构管理司、数字出版司、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所行使的职能相当一部分就是对文化产品进行监管,而专设的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办公室、文化稽查队所做的工作更是明确,就是打击非法和违禁出版物,整顿监管文化市场。国外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相同的检查机构,实行严格的电影审查、分级制度和电影业放映制度。国家政权对各种文艺作品进行审查、管理、查禁,完全是政府的职能。把相应的作者、作家划为“黑线”,和今天把一些攻击政权、宣扬色情暴力的作家和作品纳入“黑名单”加以禁止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许多不合规范、违反法律的作品被禁演、销毁,违规的演员、作者被封杀,有的当事人还被追究刑责。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管理,维护政权,服务大众,何来迫害一说? “大批传统剧目被禁演,‘样板戏’”占据文艺舞台”也正是说明大批的传统剧目存在重大问题,必须整顿。“样板戏”本身就有一些是由传统剧目改编、重排而成,不管是题材还是表演形式,都传承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一些被禁演的传统剧目当然是不符合毛泽东所提出的“六条标准”,才必须禁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舞台才是传承传统?“建党建军”、“创建革命根据地”、“万里长征”不是传统?这种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任文的“样板戏占据舞台”说法也不严谨。毛泽东时代的舞台上有“样板戏”,代表了一种主流价值观,也就是今天说的主旋律,这是必须的。如果是黄赌毒、暴力的题材占据了舞台,那又成什么样的舞台了?毛泽东时代的舞台上也不只有“样板戏”,还有许多地方戏、曲艺节目,演的多数是新编的剧目和曲目,与京剧和电影故事片一样,现实题材多于革命战争题材,它们中只有少数剧目移植于“样板戏”。-年间为了普及“样板戏”,北京、八一、长春等电影制片厂将它们先后拍成舞台电影,在全国发行、放映,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还对“样板戏”进行了移植,并被录制成各类唱片发售。这是一种快速的、更低成本的传播,在交通不够便利,电视传播不够普及,又要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艺的需求的时候,无疑是因地制宜的好方法。 “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样板戏”本身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妖魔鬼怪。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北京各剧场同时上演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这些被确定为样板戏。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龙江颂》、《磐石湾》、《杜鹃山》,芭蕾舞剧《沂蒙颂》及《草原儿女》,钢琴伴唱《红灯记》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样板戏”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是批判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武器,是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斗争的革命文艺路线典型,也是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毛泽东先后多次率政治局成员出席观看“样板戏”,给予强劲的政治支持。 “样板戏”的衍生作品很多,京剧的统统改编成交响音乐,舞剧的不仅改编成交响音乐,还被改编成京剧。“样板戏”对当年国人的影响之大难以想象,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播放,连不熟悉戏曲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成为那个时代精神、文化生活的代名词。《沙家浜》的“智斗”等经典唱段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人人会唱。“样板戏”已成了时代文化符号,MichelangloAntonioni的纪录片《中国》就插入“样板戏”旋律作背景音乐。 今日我们在笑话、戏谑和蔑视当年“样板戏”时代的时候,也可以反思当下的影视戏剧,比如“抗日神剧”,比如“苦情三破(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比如暴力、情色、畸恋题材充斥屏幕、占据舞台……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样板”?毛泽东时代的“样板戏”的选材背景和功能与当今影视作品完全不同,并不是以发行量、票房、收视率来作为衡量文艺作品质量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说句中立的话吧,“样板戏”本质上没有差错,而是通过塑造“高大全”的中国人形象,达到教化的目的,显然,这是必要的、可行的,总比把中国人塑造成丑陋、猥琐、懦弱的形象更有教化意义,“样板戏”的政治意义姑且不说,更不应贬低其艺术价值。“样板戏”是不是也还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回答是肯定的,汪曾祺、徐景贤、程砚秋等对“样板戏”都有过很精当、中肯的评价。 至于任文说“‘双百方针’名存实亡”,这句话实在是武断了。 (四)任文提出“毛泽东意识到‘双百’方针的重要价值,还不断强调安定团结”的结论解读有偏差。 从任文行文表达来看,毛泽东是有一段时期忽略了“双百”方针,有一段时期没有强调安定团结。实际上毛泽东提倡“双百”方针是一贯的,年7月14日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教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6]年9月毛泽东对新闻工作的作出指示:“新闻单位要树立严肃作风、科学作风、战斗作风,要培养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战斗风格。”毛泽东所提出的科学作风,当然就包括了“双百方针”。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放弃“双百”方针的讲话和指示。到年7月毛泽东指出“百花齐放都没有了”[7],又提出“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一下,一年、两年、三年,逐步逐步扩大文艺节目。缺少诗歌,缺少小说,缺少散文,缺少文艺评论。”[8]这正是毛泽东即使在晚年也一样非常重视文艺界的“双百”工作,因为他非常敏感地发“争鸣”太多,“齐放”少了这样另一种倾向,立即开展纠偏。 毛泽东也一贯强调团结,从两次国共合作,到长征时期,到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就是最讲团结、维护团结的极好证明。建国后,也同样是通过团结民族资本家,团结一切支持新中国的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年1月18日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上的讲话时指出:“一切可以团结的同志都要团结”“中央委员会的团结是全党团结的核心。”[9]他在年7月30日在《人民日报》社论还加写了的一句话,“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的。”[10]毛主席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时谈话时指出:“现在有些人破坏了这个优良传统,不喜欢这个公式。解放军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现在是紧张、严肃有余,团结、活泼不足。”[11]完全可以说,毛泽东一贯强调安定团结,没有在某个时期放弃团结的主张。 (五)任文提到“《长征组歌》重上舞台,《创业》、《海霞》等电影开禁等等,重树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提法有误。 《长征组歌》于年奉周总理指示,列为他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赴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随访艺术团的重要剧目,尔后曾多次复排演出,并摄制成音乐艺术片。“文革”刚开始时,《长征组歌》的主创肖华受到冲击,《长征组歌》也受到诘问,仅此而已。在毛泽东时代《长征组歌》一直就在舞台上,到现在都还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的重点保留节目,不存在“重上舞台”一说。关于《创业》、《海霞》电影的争论是年的事。这正是就是争鸣的结果。在毛泽东时代,《长征组歌》还有周恩来总理来 [1]《马克思主义研究》年第8期。 [2]《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3]《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4]《中国期刊发展史》,宋应离等,河南大学出版社,年,P [5]《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新华社,年10月15日 [6]《毛泽东思想万岁(-)》,影印本,钢二司武汉大学总部、中南民院革委会宣传部、武汉师院革委会宣传部,年5月编,P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 [9]《毛泽东年谱(9-)》第4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 [10]《毛泽东思想万岁(-)》,影印本,钢二司武汉大学总部、中南民院革委会宣传部、武汉师院革委会宣传部,年5月编,P [11]《毛泽东思想万岁(-)》,影印本,钢二司武汉大学总部、中南民院革委会宣传部、武汉师院革委会宣传部,年5月编,P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6月,第2版,P [13]《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新华社,年10月15日 [14]《毛泽东思想万岁(-)》,影印本,钢二司武汉大学总部、中南民院革委会宣传部、武汉师院革委会宣传部,年5月编,P [15]《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新华社,年10月15日 [16]《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年,P4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1卷,9-),当代中国研究所著,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年9月,P。 [18]《毛泽东年谱(-9)》下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 [1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65 [2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年,P [21]《人民日报》年8月11日 [22]《人民日报》年8月13日 [23]《人民日报》年9月18日 [24]《毛泽东年谱(9-)》第3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 [25]《毛泽东年谱(9-)》第3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 [26]《毛泽东年谱(9-)》第5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 [27]《毛泽东年谱(9-)》第5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 [28]《毛泽东年谱(9-)》第5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 [29]《毛泽东年谱(9-)》第5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年,P [30]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年)《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1]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32]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年)《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