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解读金刚经,古老的思辨,以开放的心态超越世俗的偏见《金刚经》对生命形态的解读,更加富有玄幻色彩,又带着科学的痕迹,我觉得有些科幻的意味,佛教对众生的描述和界定,是这样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可以这样解读!给我的感觉,这段对话描述了一个别致的世界,让人眼界大开。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名词,菩萨!什么是菩萨?菩萨就是菩提萨埵。所有人都知道,佛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菩萨专指佛的弟子,象征菩提树枝繁叶茂。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菩萨一词,可以这样解释,能够觉有情,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这种人叫菩萨。给我的感觉,挺难的!因此小乘佛教认为自觉可行,菩萨难行。读金刚,品精髓,菩提树下许心愿,只愿从此菩提心《金刚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曰: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涅槃,许多人可能会理解为是死亡的另一种说法,实际上并不如此。梵语涅槃,华言具有消除烦恼、解脱痛苦而得自在的意思。涅槃一词在印度,并非佛家所专有。俗人可以拍着吃馆的肚子说这是涅槃;有些外道,以四禅八定为涅槃,不知这只是定境的自我陶醉,暂时安宁,不是彻底的。佛法说涅槃有二:一是有余依涅槃。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从身体而来的痛苦,还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罗汉,饥寒老病的身苦,还是一样的。二是无余依涅槃。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名为无余。无余涅槃是究竟解脱人生的一切烦恼痛苦。在俗世里修得一颗菩提心的,不惊不扰,坚如磐石。平常心是佛,平常心是道,凡尘中,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金刚经》的精髓,其经名的含义就能让你品读大智慧、大教法关于《金刚经》名称的解释,笔者前面的文章也有陈述,今再重复赘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有两种解释:一是,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认为是烦恼的细分,到成佛方能断净,深细难断,如金刚一般难于破坏一样。但般若能断智慧,金刚比喻为所断的烦恼,所以为“能断金刚的般若”;另一种解释以鸠摩罗什为主,以金刚比喻般若,能破坏一切我执和妄执,不为妄执所坏,他的坚、利、明如金刚一样。“金刚”是作为一个比喻来说的,比喻为印度的金刚石,印度金刚石传说是最光明、最坚硬也是最珍贵的。金刚石做成的刀更是坚不可摧、锋利无比,硬度特别高,可以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这是第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是,金刚是真金久炼成刚,很坚固、锐利、光亮;另外有一些译文,不把“金刚”做比喻用,而是直接指“金刚心”,寓意为具备金刚观智,用坚韧和坚强破除无明,超生死,到达涅槃彼岸的金刚心。“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该经的总体纲要。“经”字是通用名,佛家所有的佛法都叫“经”,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书”。“经”字前面的9个字--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是这部经文所独有的,也是别名。如果我们逐字逐句细读这部佛经,应该可以从其中顿悟人生的大智慧。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