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的五年,是市扶贫办(脱贫办)拼搏奋进、砥砺前行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全办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参谋指导、统筹协调、督导考评作用,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全市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年至今,累计减贫52.4万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清零,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汉台区整体脱贫、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取得“三连优”;市扶贫办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第五届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48项单项工作和27名个人获得省、市表彰。 守初心、践使命,扛旗担责勇攻坚一是把准政治方向,市扶贫办作为全市脱贫攻坚的专责部门,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直接体现,时刻扛牢“国之大者”政治责任,忠诚履职尽责,奋力担当作为,推动全市脱贫攻坚持续走在稳步提升、常态推进、提质增效的健康轨道。二是突出思想引领,把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推动全办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在办党组会议、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机关例会上常态化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7次脱贫攻坚座谈会和2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采取专题辅导、集中研讨等方式,教育引导全办机关干部深刻领会把握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坚定的信念追求、崇高的使命意识、强烈的政治担当,推动全市扶贫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三是强化责任担当,紧盯“县摘帽、村退出、户脱贫”总体目标,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年初要点全面部署、季度攻势重点安排、双周联席会议具体落实”的方式,分阶段将各项任务细化分解到班子成员、到科室,将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明确到人、到天。建立完善市扶贫办(脱贫办)领导联系县区制度,及时全面掌握工作动态,确保各项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定准位、把准脉,建言献策出实招一是立足定位抓谋划,切实找准市扶贫办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职责定位,第一时间吃透领会中、省决策部署和政策要求,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当好参谋助手。五年来,先后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支持深度贫困县村脱贫攻坚推进方案》《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脱贫攻坚责任制细则》等规范性文件58个,形成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组织承办脱贫攻坚工作会、推进会、观摩会等余次,印发各类指导性文件份,有效指导全市脱贫攻坚沿着正确方向纵深推进。 二是摸透实情抓调研,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重要途径,深入一线访真贫、找问题、寻思路,切实做到察实情、出实策、破难题。五年来,全办上下累计下乡调研余次,走遍全市个贫困镇办和边远贫困村,向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领导小组会专题汇报90余次,编印《送阅件》36期,撰写调研文章53篇,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分析研判形势,合理作出决策部署提供了参考。 三是把握规律抓推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盯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科学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调整完善《脱贫退出滚动计划》,明确脱贫攻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深刻把握攻坚起步、全面推进、决战收官不同阶段工作要求,细化目标任务,强化攻坚举措,先后发起“四季攻势”“问题大排查、措施大落实、质量大提升”“三比一提升”“三排查三清零”“对标补短”等一系列重大行动,保持定力节奏,环环紧扣推进,确保全市脱贫攻坚不断提质量、上水平、争一流。 强统筹、重协作,多方联动聚合力一是统筹推进行业扶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主动加强与市级行业扶贫重点部门沟通衔接和信息共享,联合下发推进行业扶贫《工作意见》,建立完善行业扶贫政策体系,细化行业扶贫年度《工作计划》,坚持每半年对行业扶贫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亮点、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就业、健康教育、饮水住房、生态兜底等“八个一批”行业政策措施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二是强化驻村联户扶贫,牵头制定《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驻村联户扶贫工作十条规定》和《脱贫攻坚“四支队伍”管理办法》,创新领导干部“”帮扶机制,落实中省市县个包扶单位,组建驻村工作队个,选派名干部开展驻村工作,实现6.9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全省驻村帮扶工作现场会在洋县召开。同时,积极为中央定点扶贫和省级“两联一包”单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7家中央单位和97家省级部门直接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03亿元。 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衔接落实省级国企、高校、医院对口帮扶工作,12家合力团单位累计投资6.27亿元,建立“生源县区”或“生源学校”33个,派驻医务人员人次,接诊患者10.12万人次。持续深化西安—汉中对口协作帮扶,务实开展合作交流,搭建起了两地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口协作机制,西安4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3个,帮助销售农副产品万元,带动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我们大力推广“互联网+社会扶贫”,全市累计注册爱心人士59.9万人,对接成功21.6万个,对接成功率92.3%。工作经验在全国“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推进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重培训、强指导,精准管理提质量一是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培训、视频培训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政策业务培训。邀请汪三贵、刘彦随等专家学者来汉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干部先后赴江苏南通、河南兰考、西安蓝田、安康平利等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分年度制定《扶贫干部培训方案》,指导各级各部门分层分批对党政领导、行业部门、扶贫系统、结对帮扶和贫困村干部进行轮训。围绕全办承担的驻村帮扶、财政资金、数据信息、脱贫退出等业务,组织开展各类培训61期,领导带头上讲台,累计培训3万人次,其中编印《文件汇编》《政策摘要》《工作导引》《数据手册》等资料20余类2万余册,确保扶贫干部懂扶贫、熟政策、会帮扶。 二是精准指导识别退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镇村为单位开展多轮精准识别和拉网式摸底排查,对全市个行政村81.79万户农户进行精确复核,分类建立台账,确保对象精准、措施精准。围绕年度减贫任务,组建成立市级调研组,逐县区开展专项调研,综合研判退出达标情况,帮助找准短板,整改提升;贫困退出期间,规范制定《工作导引》《认定模板》《流程图》,严把退出质量、程序、时间“三关”,坚持24小时点对点答疑解惑,确保退出环节稳步推进、规范严谨。我市经验做法在全省贫困退出暨动态管理培训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三是健全机制巩固成果,牵头制定“1+4”巩固提升方案,创新开发“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平台”,构建市、县、镇、村四级监测预警网络,指导基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变故致贫的一般农户进行实时监测,累计发布预警信息2.3万条,提醒帮扶干部落实针对性预防措施6.2万余条,有效化解风险,防止返贫和发生新的贫困。 抓专项、勇创新,主动作为破难点一是加强信息监测提质量。先后开展“两完善、两摸底、一补两送一议”等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坚持台账、月报、联席会议“三项制度”,每季度至少组织开展1次信息比对,指导基层核实补正疑似错误多万条,全市数据信息质量稳居全国、全省前列。自主创新开发汉中市“互联网+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构建贫困村户分布、脱贫攻坚经验亮点、督导巡查三张“云地图”,走出了以信息化手段推进数据共享、协同联动的管理新路径,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大篇幅报道。 二是强化资金管理提绩效。创新出台扶贫项目资金监管“1+5”配套办法和4个《指导意见》,每年牵头对县区《整合方案》进行3轮评审把关。建立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县区建立-年项目库,入库项目4.45万个资金规模达.69亿元,实现全方位、全口径、全过程监管。牵头推进脱贫攻坚调机制防风险工作,建立县镇村三级扶贫台账,推动扶贫资产确权移交,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项目总资产.99亿元,占资金总规模的53.25%。大力推广互助资金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经验,构建“县镇村”三级互助资金协会组织,管好用好个互助资金协会,累计向7.52万户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牵头制定《防范化解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的指导意见》,建立市级部门包抓县区责任制度,定期召开金融扶贫联席会议,研究措施,推动工作,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精准落实,累计发放6.05万户34.47亿元,获贷率达35.3%,实现应贷尽贷。我市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创新做法,先后3次在全省资金项目培训班上作了经验交流,连续两年入选全市十大最具影响力改革案例,在历年省级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均获得A级。三是强化政策支持攻深贫。制定支持深度贫困县村脱贫攻坚《推进方案》和10个配套《支持方案》,指导2个深贫县、个深贫村编制《脱贫攻坚规划》,创新建立深贫村“十个一”和“百社帮百村”帮扶机制,定期研判深度贫困县村缺项短板,协调推动资金、资源、政策向深贫县村倾斜。支持略阳县、镇巴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8.06亿元,个深贫村平均村投入万元,远超每村不低于万元目标。 四是开展消费扶贫促增收。出台消费扶贫《十条措施》《扶贫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联合财政等部门举办2期培训班,坚持“周调度、月通报、季督办”工作制度,随机电话抽查带贫益贫情况,牵头举办全省“十市百城联展”暨汉中市扶贫产品集中展销等消费扶贫月系列活动,探索创新“体育赛事直播+消费扶贫公益广告”新路子,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多渠道销售模式。累计建成线上线下消费扶贫专馆60个、专区49个,布设专柜台,进度位居全省前列;认定家供应商款扶贫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累计销售11.6亿元,经验做法先后在国扶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