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7章· 逐节读与解 (点击收听??)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论断」意思是审判、定罪。遵行主耶稣许多教导的前提就是要有判断能力(6,15-20节),天国子民要按照真理慎思明辨、「分别是非」(腓一9-10),但不能代替神去「论断人」。世人之所以喜欢「论断人」,是因为他们不认识自己在神面前与那「被论断」的人并没有两样。天国子民越是被神光照,就越更多省察自己、越认识自己,就越不敢论断人,而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天国的内容若不先临到自己身上,天国的知识就会使人自命为审判官,天国的宪章就会被错用为定罪人的根据。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天国的原则是:凡以公义待人的,就受公义的对待,凡以怜悯待人的,必得怜悯的对待。所以当我们受到别人的批评、冤枉时,先不要急着鸣不平,因为很可能你也同样批评、冤枉过别人。「量器」指量取食物的器具,比喻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我们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别人,也要预备别人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凡是我们不愿用做衡量自己的标准,也不可以用来衡量别人。这个比喻在这里与可四24和路六38所比喻的对象不同。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刺」指从木材上剥离的细小屑片,比喻细微的小过错。「梁木」指房屋建筑上所用的梁木,比喻明显的大过错。「论断人」的人对别人的「刺」判断得并不错,他的错误在于对别人的「刺」用放大镜来检查,对自己更大的「梁木」却视而不见。当我们要挑剔别人的过错的时候,必须省察自己是否有更大的过错,因为当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常常是我们里面最缺少爱的时候。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门徒若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却批评别人的缺点,就和法利赛人一样被主耶稣责为「假冒为善的人」。天国子民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批评、帮助弟兄之前,先查看、去除自己的罪,去掉爱好论断、挑剔的恶习,让自己里面被神的爱充满,然后才能看清楚事实真相,用怜悯和恩慈去帮助弟兄。十字架的功课总是先从自己身上开始的,自己先受主的对付,然后才能真实地帮助别人。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天国子民不可吹毛求疵地「论断人」,但要按照真理「凡事察验」(帖前五21)、「分别是非」(腓一9-10),分辨谁是不洁净的「狗」和「猪」(彼后二22)。天国的宝贵真理只能给能珍重欣赏的人,所以属灵的教导应该有所判断,根据对方的程度分别对待。比如「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五39),不信的人听了也不明白其中的宝贵,反会被他们恶用。这是对1-5节的补充。「圣物」可能指祭物,只有祭司及其家人才可以吃(利二十二10-16),「圣物、珍珠」代表宝贵的真理和见证。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祈求、寻找、叩门」指多次的祷告。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 饼和鱼是加利利海周围居民最普通的食物。「石头」长得像圆饼。 「求鱼,反给他蛇呢?」 「蛇」长得像加利利海的鲶鱼。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只要天国子民向天父求,天父一定会答应,但不一定是照我们所求的给我们,而是照天父认为对我们有益的给我们。许多时候我们会求错东西,但父神绝不会给错东西,祂所给我们的都是「好东西」,就是「圣灵」(路十一13),让圣灵亲自来带领我们、造就我们、成为我们一切福气的来源。许多时候,我们以为神不答应我们的祷告,以为神不爱我们,岂不知神是要把最好的给我们。即使神让难处临到我们,也是为了造就我们,让我们能容纳更好的东西。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是天国子民待人的原则,是「登山宝训」中天国伦理观的总结。天国子民待人的方法,是根据我们愿意别人怎样待我们,而不是根据别人怎样待我们。世人最多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天国子民却不是被动地「不要做」,而是主动地「如此做」,不是被动地约束自己不害人,而是主动地去荣神益人。「所以」表示本节是总结前几节的话,包括:1、人与神之间正常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基础。2、神既然用为父的心肠对待我们,给我们好东西,我们也当照样用神的心肠去对待别人。3、我们怎样有求必应,获得神的恩待,也当照样恩待别人,作神恩典的管道。「律法和先知」是犹太人对旧约圣经的代称,二十二40从「律法和先知的道理」中概括了律法的两条诫命,本节的原则就是其中的「爱人如己」。神借着「律法和先知」所表明的就是基督,天国的操练就是破碎人的自己、显出基督。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世人心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行事为人不受拘束,所以「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罗一32),带着大家一起堕落,好掩盖自己的堕落,所以「进去的人也多」,但结果是引向灭亡。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天国子民甘心受天国权柄的约束,乐意接受十字架的剥夺,除去一切不属天的东西,所以「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肯花这代价的人不多,所以「找着的人也少」。窄门就是基督,小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我们惟有借着基督,经过十字架,才能得着永生。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 当人愿意跟随主走小路的时候,撒但就会来扰乱神的工作。牠知道神是借着话来做工的,所以就会兴起假先知来扰乱神的话(彼后二1)。假先知不能光凭外貌和言语来辨别,因为他们「外面披着羊皮」,但里面却没有羊的生命,有生命的道理,却没有生命的实际。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 要辨认假先知,就必须察验他们生活中结出的属灵生命的果子。外面的现象可以假冒,但是里面的生命却是假冒不来的,一旦接触到生命的实际,所有的假冒都无所遁形。 「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 「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要做好事还是坏事,而在于我们凭哪一种生命去活。我们若是凭着基督的生命去活,就结出好果子来;若是凭着自己天然肉体的生命去活,即使是做好事,也会结出坏果子来。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我们若不「长久在祂的恩慈里」,结出属天生命的果子,就会被砍下来,丢在火里(罗十一22)。 「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我们对传道人不可「凭着外貌认人」(林后五16),而要「留心查看他们为人的结局」(来十三7)。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天国」就是神掌权的范围,一个不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就不是顺服天国权柄的天国子民,当然不能进天国。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祢的名传道,奉祢的名赶鬼,奉祢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传道、赶鬼、行异能」都是属灵的工作,这些工作也都是奉主的名做的,但工作与表现不能代替里面真实的属天生命。许多人可能讲过道、传过福音、写过圣经注解、带领过聚会,并不等于遵行了神的旨意,可能是出于自己天然的爱好、热心,也可能是出于嫉妒、纷争(腓一15)。但主耶稣竟然容忍不说,一直等到「那日」才说出来。但愿我们及早醒悟,以免到了那日,就再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 「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奉主的名做工,却不遵行神的旨意,就是「作恶的人」,因为他们没有活出天国的实际,所以进不了天国。人不能用属灵工作的热心、劳苦和忙碌来代替对神旨意的顺服。主耶稣在此清楚地宣告,只有祂是「那日」的审判者。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 「我这话」指主耶稣在五至七章里所宣告的「天国宪章」、「登山宝训」,是天国子民信仰和生活的根基。我们若听了主的话就去遵行,就是把我们的一生建造在神话语的「磐石」根基上,经得起任何试炼。熟悉旧约圣经的犹太听众,很可能会联想到「房屋因智慧建造」(箴二十四3),以及「智慧建造房屋,凿成七根柱子……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九1,10)。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犹太地通常是夏日干旱,冬天雨水比较多。人们盖造房子多是在夏天,但只有「无知的人」,才会忘记了冬天的雨水,而把房子盖在沙土上,没有根基。「无知的人」并不是指不得救的人,而是指「听道而不行道」的人(雅一23)。他们的信仰和生活都经不起试验,今生、永世都要受大亏损。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祂的教训;」 「众人都希奇」的不只是主耶稣的「教训」,更是祂话里的「权柄」(29节)。因为「从来没有像祂这样说话的」(约七46),祂的教训是出于神,而不是凭着自己说的(约七16-17)。主耶稣在五至七章里所宣告的「天国宪章」是向门徒宣告的(五1-2),「众人」指旁观的听众。 「因为祂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文士」是解释律法的教师,他们教导时都是小心翼翼地引用古代文献、犹太传统和权威拉比的说法,以支持自己的论点和对律法的解释。主耶稣与他们完全不同,祂是道成肉身的天国之王(约一1),当祂颁布天国宪章(五至七章)时,毋须用任何宗教权威来证明自己,因为天国之王的宣告自带权柄。主耶稣能宣告「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24节)、「凡听见我这话就不去行的……」(26节),却没有其他文士敢给自己的话如此高的权柄,所以听众立刻听出主耶稣说话「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主耶稣的教训内容和方式让人感觉到了天国的权柄(路四32),我们读圣经应当顺服神话语中的权柄,听了就去行,而不是把圣经当作道德学问,挑挑拣拣,这样圣经才能对我们有益(提后三16-17)。 《马太福音》背景 BackgroundoftheGospelofMatthew《马太福音》开篇就是一长串家谱,接着就谈到律法和传统,谈到旧约圣经的应验,谈到耶稣与犹太教领袖的对抗,很容易让不了解旧约背景的读者费解。早期福音书曾有过不同的编排次序,但《马太福音》却始终居四福音之首,圣灵为什么把这样一卷福音排在新约之首呢?因为使徒时代最早的信徒都是犹太人,福音与旧约的关系是使徒时代传讲福音的关键问题。《马太福音》最初面向散居罗马帝国各地的犹太基督徒,是新约与旧约之间的桥梁,所以对此问题比其它三福音着墨更多,引述旧约圣经最频,文笔上「犹太腔」最浓,对耶稣与犹太教的冲突描述最多,还讨论了许多犹太读者关心的具体问题,比如:禁食(六16-18)、守安息日(十二1-14,二十四20)、献祭(五23-24)、丁税(十七24-27)、文士的教训(二十三3、23)等等。《马太福音》和《希伯来书》是新约中犹太色彩最浓的两卷书。 《马太福音》有时被称作「教会的福音」,不但因为四福音书中只有《马太福音》使用了「教会」(ekklesia,十六18,十八17)一词,也因为这本福音的内容非常适合教会,仿佛就是专为教会写的。《马太福音》非常适合当时众教会用来教导新信徒和训练教会领袖,是主后二世纪基督教著述中引用最多的福音书,同样也非常适合今天的初信的基督徒。《马太福音》的文学造诣非常高,成书时间大约是主后50-70年代,早期教父均认为《马太福音》是使徒马太写成,成书于《马可福音》之前,教父爱任纽甚至说《马太福音》成书时彼得和保罗还在罗马传道。《马太福音》可能在主耶稣升天后就在犹太地把原来记录的主耶稣的教导用希伯来文写成马太福音,使徒们使用《马太福音》到处传福音,后来约翰或马太本人把《马太福音》翻译成了希腊文。早期教父优西比乌和耶柔米都指出《马太福音》是用希伯来文写的。19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马可福音》成书最早,《马太福音》参考了《马可福音》的资料,但迄今并无定论。 主耶稣到地上来,不但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救赎的大工,也透过祂自己把父神向人启示出来。圣灵感动人写下四卷福音书,让我们能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神的所是、所作和旨意。《马太福音》启示主耶稣是天国之王,最初的读者是犹太基督徒,所以用一份天国之王的「家谱」来介绍祂,家谱从亚伯拉罕和大卫开始;《马可福音》启示主耶稣是神的儿子降卑自己来服事人,最初的读者是外邦基督徒,所以立刻谈到「福音的起头」,不必提服事仆人的降生、家谱;《路加福音》启示主耶稣是全人类的救主,最初的读者是慕道的朋友,所以要「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把家谱追溯到全人类的始祖亚当;《约翰福音》启示主耶稣就是神,最初的读者是比较成熟的基督徒,所以直接从「太初」开始,不必提神的降生和家谱。 《马太福音》所用的材料与《马可福音》相似的约占全书的45%,与《路加福音》相似的约占65%,因此这三卷福音被称为「对观福音」,即可以互相对照阅读的福音书。对于同一件事的记述,《马太福音》突出了天国之王的权柄,《马可福音》突出了神的儿子服事的能力,《路加福音》则突出了人类救主的爱。 主编|以斯帖、多加 由原作者《圣经综合解读》授权“灵魂营养手册”发布。(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文末诗歌《祢与我有约》(由约瑟诗歌授权) 爱读请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