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中央4月1日公布雄安新区成立以来,至今已有7个月的时间,人们对雄安新区的向往日趋强烈,国内外的声望日渐增高。雄安,顾名思义,不仅仅是雄县和安新两个县名字的组合与称谓,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年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关于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的汇报》,确定了新区规划选址,同意定名为“雄安新区”。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审议《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有关情况的汇报》,“雄安新区”首次出现在汇报稿的标题之中。 雄安新区这一千年大计的名字终于敲定。那么雄安新区为何雄字当头呢?雄县地处三县的东部,既不在新区的核心区,也没有大面积的白洋淀水域,为何定名于雄安新区呢?这首先从字面上理解。“雄”字,意味宏伟、阳刚、即英雄的意思,雄韬伟略,雄襟万里,雄心壮志,雄者安天下,和安字合在一起,即雄安,又多了一层安定团结,平安幸福,长治久安的意思;既尊重历史,又寓意吉祥;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 雄州如历史巨人 气宇轩昂 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此刻阅读骆宾王的这四句诗词,忽觉其寓意竟然和雄、安、容三县的未来有许多契合,沧桑中略带感慨,憧憬里几多深情。仰视雄安新区的历史,她稳坐华北,气镇风云。千年历史沉淀了多少英雄骄傲的灵魂,广阔大地积攒了多少志士仁人的胸怀与创造。他们独孤标高,一路走来以九万里情怀续写着燕赵悲歌的往昔。如今,太行巍巍,白洋浩荡,这座标记着21世纪的中国旗帜式的新区将以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呈现“千年之城”的文化与文明,并将“国际一流、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宏阔风景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雄安新区——一个“雄”字,将沧桑的河北腹地原本默默无声的小县,增添了异彩纷呈的壮丽。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她必将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历史;谱写在亿万中国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实现的一个美丽宏大的的梦想,将打破以往数个新区设立后的沉寂,展现气宇轩昂的“京南畿辅”重镇——雄州。 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自古雄州是积水彼泽之地,历史上称“九河下梢”汇聚,也曾有瓦桥关屹立在京畿的交通大道上。境内有九河交错,汇入渤海。她仰望一座太行,俯瞰九河奔流,这一俯一仰之间便蓄积了气势,有了伟大与庄严的比肩,有了时间与空间的对白,有了回忆与追寻的价值。回眸雄州历史,曾有天高地阔的大气,也曾有烽火燃烧的悲壮;曾经四处战火硝烟,也曾“老树乌巢密,新泥燕垒香”。自有华夏版图以来,雄州就链接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古迹,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每一场腥风血雨的征战、每一次宏伟历史的更迭演变,都沉淀了她的厚度和底蕴。如今凸现在眼前的是五千年前行走在这块土地上的一群人粗犷的身影,他们借天地的宏大手笔,一笔一划的书写着雄州的历史,每一笔都如磐浇筑,使雄安基座如弘鼎般厚重,如磐石般坚固,令万方乐奏,令举世瞩目。雄安新区,正是以雄字当头! 从雄县的历史讲,夏朝属有易氏。我们重新了解这个地区的历史。千年沉钩,自有一番壮阔的话题。 周庄王三年(公元前年)燕桓候徙都临易,即把燕国的都城迁徙到了濒临易水的地方,建立了燕国都城,即今天的雄州。春秋时期为北燕之域,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年)入赵国。汉代置易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北6公里古贤村(原名古县村)。 到南北朝时期,北魏天兴二年(公元年)复故名易县;北齐天宝七年(公元年)、废易县入莫县;北周建德六年(公元年)灭北齐,莫县入北周。到唐代武德五年(公元年)置归义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北15.4公里容城县王村路北。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年)归义县入燕;四年(公元年),后唐灭燕,归义县入后唐,设置瓦桥关;后晋天福元年(年)归义县随燕云十六州入辽。 燕桓侯徙都临易 曾建古都 雄县是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千年古县之一。雄州战国时期为燕南赵北之边界。召公奭被封为燕侯以后,历经十二世进入春秋时期,其十六世为燕桓侯,都城乃位于今房山区董家林村。桓侯时,燕国都城曾发生大迁移,即今北京地区都城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移。 燕都迁移所在何地?据《史记·燕世家》集解引《世本》云:“桓侯徙临易。”“桓侯徙临易”的“临易”在何处?据《世本》宋衷注,临易在“今河间易县是也”。宋衷为东汉人,汉代易县当今在河北省雄县。临易都城正式使用约四十年。据史料记载,在春秋列国争霸的漩涡当中,燕国不但无力与中原争雄,而且受着北方山戎的威胁。“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正是基于山戎威胁的考虑,春秋初年,燕桓侯将国都从原来的蓟城迁徙到了易水北边的临易,即濒临易水河的意思。 明天启六年(年),任雄县父母官的是一位名叫崔泌之的河南邯县人,他幼有奇才,稍长即能诗,善古文,通辞赋。因其学行兼优,取得进士,之后被授予保定府雄县知县之职,这位“政绩有声”的义官曾留下《易水吊古》这样一首诗词:昔读荆轲传,一读一呜咽。就中甲乙之,踌躇避其说。剑术一何疏,千载恨常结。今来涉易水,一望慨欲绝。落本埋浅沙,西风吹断碣。事不必成败,术亦何巧拙。古今不相及,古人肠较热。 这首诗道尽诗人来到苍苍易水河畔,萧萧风雨之中,回忆当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悲歌,这古之易水,浩然正气。从诗句中除了领略到作者的怀古之思,励人之意,还还原了历史真相,那就是诗人认定雄州同荆轲有关,荆轲取道白洋淀畔的易水去咸阳,就是在雄州的南面易水通过的。 石敬瑭称帝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向契丹进贡布帛30万匹。自此,中原北部的天然屏障,再也没有了任何阻碍,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燕云十六州成为异族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雄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民不聊生,贻害深重。后周显德六年(公元年),世宗柴荣亲征伐辽,收复瓦桥关置雄州,“雄”的名字源于此时。 雄州乃边关重镇 喉领塞南 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取瓦桥关置雄州后,雄州由于其所处的宋辽边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宋辽南北对峙的特殊历史背景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此时期雄州迅速崛起,成为北宋王朝的北边门户,并具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具有鲜明历史特色的特殊职能:除了其突出的军事职能外,还在与辽国的交往中具有独特的外交职能和以榷场为主要特色的经济职能。 “雄州乃剧藩,喉领塞南地。译通老上庭,道系单于使。适馆授主粲,乘苇交客贽。列戍俨趋风,诸将走咨事。应变君所长,立功今可冀。”这是宋祁在送别即将赴任雄州(今河北雄县)的友人时所做的饯行诗,这首诗道出了雄州城在北宋时期的战略地位以及其在北宋的军事和外交上所具有的重要性。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特殊的历史形势造就了雄州城。 北宋时期,雄州在国家战略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阻辽国骑兵,河北地区成为首都开封城的战略前沿。北宋政权建立伊始就对河北地区所能发挥的边防作用极为重视,将其视为关系国家存亡安危的战略重地。在河北众多城池中,雄州的重要性尤其显著。“河北,朝廷根本,而雄州又河北咽喉”。“雄州地控边塞,常屯重兵”。 宋辽古战道已是妇孺皆知的雄州古迹,杨延昭兵守遂城以及羊山之战,都是杨延昭以少胜多的杰作,是历史上不争的事实。正因为此,宋真宗因遂城之战晋升杨延昭为鄚州刺史,咸平四年,杨六郎44岁,因“羊山之捷”又被晋升为鄚州团练使。而鄚州当时管辖雄州(瓦桥关)、霸州(益津关)以及信安(淤口关)等地(摘自《霸州杨六郎文化研究》。其时也正是杨六郎发动边关军民修筑战道的时节。目前,已开放的雄州宋辽古战道和已勘测出的双堂余米的古战道就足以说明,战道在宋辽边界的重要意义。 五代时期和北宋都以开封为都城,由此引发了道路系统的调整和改变,对雄州城的出现起到了决定作用。宋辽对峙时期,雄州成为宋辽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啊白癜风早期症状及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