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票房第一,刚跨过及格线的《坚如磐石》,在张艺谋的光环下,顺利登顶。 但纵观整个国庆档,可用一个“冷”字来概括。 票房“冷”的原因,在于作品质量不行,所以连宣发也似乎力有不逮,干脆见子打子,走一步算一步。 这种心态,似乎和《坚如磐石》的制作过程有所相似。 得分不高,最后的遮羞布,是因为技术性问题,因为“删减”。 这个在网络上,未被证实,但反复提及的技术性词汇,成为《坚如磐石》现实境域的可下台阶。 《坚如磐石》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切都“浮于表面”。 坚如磐石的地方,不是儿子最后还是抓了父亲,用悬浮的信念完成了精神上的弑父。 而是坚如磐石背后,有着不动如山的权力,不威自怒,控制一切。 影片是男性群戏,周冬雨的角色可有可无,甚至有点碍眼。 唯一出彩的女性,是戏份极少,但作用关键的陈冲。 她饰演高官背后的正妻。 从各种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看出,郑刚的发家是因为女方父亲的关系。 黎志田也非常清楚,不动如山的背后势力,才是郑刚平步青云的保障,才是他能依靠郑刚到什么地步的最高上限所在。 所以,他可以对郑刚宣泄情绪。却不敢在“姐”面前怠慢半步。 他最后的使坏,不过是拿花边,压中了其嫉妒之心。 也正因为此,整部影片的格局垮了一半。 弄半天,权势熏天的高官。富甲一方的黑商。不动如山体系养出的女儿。居然最后败给了儿女私情。 对于整部电影,对于所有人物,爱情两个字遮掉了一切。 到底背后不动如山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能坚如磐石。 这才是影片通过悬疑叙事,通过人物关系冲突,人物内心情感变化,所应该呈现出来的东西。 但坚如磐石的原因不可碰,不动如山的缘由不可说,于是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虚以为蛇的结果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一件事情之后再平行埋伏另一件事情。 事情与事情之间是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平行关系,或者说根本就没什么必然关系。 所有的转折都像是人为的折断,突如其来又倏忽而去。 叙事不讲逻辑,只做情绪煽动。 如工人抽烟时发现墙内的尸体。如藏在娃娃里的老手机。 因为没有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作品想要做到的新,不是创新,只是对旧的翻新,是好莱坞类型元素搅拌了香港不同时期同类电影在本土语境上的硬着陆。 事件失去了为什么如此的强力支撑,也就失去了必须如此的戏剧性。 《坚如磐石》是用连绵不绝的戏剧冲突去挤压冲突之余的追问,以数量换质量的结果就是,戏剧性像是凶猛发力后又力有不逮的踉跄。 到处是口不择言的佞语,慌不择路的自嗨。 所谓的波诡云谲更像是故弄玄虚,所谓的不动声色更像是装腔作势。 这让影片“弑父”的核心,变得如同儿戏。 年轻一代与上一辈的决裂,可看做被权力圈养一代的反叛。 但众所周知,权力的病症在于试图传承,且总能感染那些一开始看起来想要反叛的年轻人。 张艺谋的电影总表达出强烈的“弑父”情结,其中包括对传统的、压抑的环境以及父权制权威的反叛。 但到了《坚如磐石》,我们只能从台词中听到父辈的不动如山,完全看不到、更是摸不着。 虽然影片有意塑造区别于父辈的下一代。但空心化,神人化的苏见明的最终抉择毫无说服力。 苏见明几乎是父亲的对立面,他如此纯洁、正直、无辜,出淤泥而不染,只做正确的事。与苏见明一样,黎志田的女儿黎莎单纯得不可思议,热爱艺术,相信爱情,对父亲的黑暗商业版图一无所知。 这放在现实世界里,实在不合乎逻辑。 电影最后,当然邪不胜正,年轻一代在这场反叛中取得了胜利,预示着未来可期。 但我们连背后的不动如山都未曾看到,那坚如磐石的权力结构,不过是“自清洁”了一番,“污水桶”已满,倒掉了,还会回来。 过滤网不适配,这才是真正的坚如磐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