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市社科联组织三亚社科界专家学者召开庆祝三亚升格地级市30周年座谈会,回顾三亚走过的30年奋斗历程,总结三亚改革发展历史经验,增强全市人民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励全市上下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心。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蔓华,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吴千斌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市各行业的社科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总结三亚民族旅游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农业产业、三亚文化建设、三亚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并提出相关建议。 谱写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新篇章 市政协社法委原主任罗灯光 三亚升格地级市30年,要加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首先是三亚的城市定位。 第一,准确。定位是灯塔,是号角,是动力。定位准确是全市之福。三亚市自设立之初,城市定位随即酝酿、研讨,所形成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定位,于年由三亚市第一届党代会报告正式提出,升格30年三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这一定位是准确的。 第二,坚持。当年尽管三产在GDP中占比远远小于一产,三亚没有动摇过建设旅游城市的信念和决心。曾经一段时间出于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提出上大工业项目,也仍然没有改变过建设旅游城市的航向。市各届领导班子各有各的新举措,但旅游城市的定位始终如一遵循和坚持,建设旅游城市的信念和意志坚如磐石。 第三,提升。三亚城市定位不断扩充其内涵,如“休闲度假”“生态示范”等。前届市领导班子提出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定位内涵以“精品”为灵魂予以拓展,正是对原先定位的发展和丰富。紧接着,本届市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地确立了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提出“世界级”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继续引领城市内涵发展,这是在30年建设旅游城市经验和良好工作基础之上敲定的定位升级版,既顺理成章又一以贯之,既是对原先定位的坚守,又是循序渐进和与时俱进的。 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新的扩充了丰富内涵的城市定位不懈奋进,在提高国际化程度上狠下功夫,奋力谱写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的壮丽篇章! 三亚过去30年和未来30年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刘亢 过去的30年,三亚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有效提升了三亚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离境退税政策、离岛免税政策、26国免签证政策以及即将施行的59国免签政策、边境旅游异地办证政策、邮轮游艇旅游政策等相继落地三亚,为三亚旅游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去的30年,三亚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国际旅游岛发展基础,环岛高铁、东西高速的建成,三亚凤凰机场的扩建改造等等,便利的出行助力三亚游客数量由30年前的万增加到了现在的多万。 过去30年,三亚创新旅游业态和产品,助推旅游业升级转型,嘉年华、皇家加勒比、丽星等世界知名邮轮公司开始选择停靠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开通经停三亚的航线,三亚鸿洲、亚龙湾、半山半岛等游艇码头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三亚参加游艇活动。 过去的30年,三亚狠抓生态环境治理,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创文巩卫”“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城市”建设等等,使三亚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水平,较好地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在未来的30年,通过锐意创新,大胆试验,全面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狠抓三亚城市的国际特色,提升三亚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推动热带现代农业发展 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吕青 三亚建市以来,农业始终是三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所占比重稳定在较高水平。这30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海南省全面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三亚紧紧围绕“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总要求,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品牌农业为抓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抓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契机,让三亚农业发展与国际接轨,推动三亚热带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十三五”以来,三亚市农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年上半年,三亚市农业总产值70.31亿元,同比增长4.9%(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农业增加值45.30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以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为主的种植业实现增加值33.93亿元,已成为三亚市农业支柱产业,是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的主渠道。上半年三亚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在全省继续稳居第一,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此外,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雏形渐成;农业设施化程度不断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全面提高;动植物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全面筑牢;农产品营销方式不断加强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机制不断健全。 三亚文化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三亚人文地理学会李鸿新 30周年,三亚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国际化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文化建设功不可没。30年的历程中,文化领域也经历过几次升级发展,直到现在百花齐放的局面。 30年前,三亚辖境恐怕还是以未加修饰的黎苗回民族文化,以及汉族各民系的民俗文化为基础,沿海的渔村文化、侨眷文化等等,还有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崖州边地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存留,都体现着三亚文化的原色。 随着建省办特区,中国经济开始腾飞,游客纷至沓来,三亚文化也依据原有基础形而上升,衍生出旅游休闲文化,再到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然后随着移民的一拨拨到来,三亚文化本着固有的开放和包容,使中国各地的文化类型均能在此生根萌芽,茁壮长大。本地文化与移民文化互动促进,相辅相成。 作为中国向世界对接的一个旅游窗口,三亚文化又融入了更多的国际元素,如选秀文化、游艇游轮文化、国际化酒店以及西方餐饮消费、欧美以及东南亚的曲艺形式在各酒店的展示,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舶来文化活动。 随着地方财政在文化方面的投入,一些大型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景区先后建立起来;在早期的天涯海角景区、鹿回头景区、各海湾景区之外,又建成南山佛教文化、大小洞天道家文化等等,再移植了类似千古情、亚龙湾森林公园、玫瑰谷、水稻公园等,还有在国内随风兴起的美丽乡村……总之,现在的三亚文化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三亚市干部教育培训取得的成就 市委党校副校长李泽敏 30年来,三亚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紧抓不放,在培训格局、制度建设、培训规模和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三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是把主渠道培训与其他干部教育机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把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起来,把市级培训与区、村培训结合起来,把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结合起来。 二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干部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干部调训制度、考核制度、档案登记管理制度等,完善了整个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链条,干部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是培训规模大幅度增长。仅以市委党校为例,近2年,市委党校培训各类学员人次,平均每年培训多人次。 四是三十来年,我们在培训中注重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武装。 五是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得到了完善和改进。初步形成了以理论武装为根本、党性教育为核心、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培训体系;逐步引入一些富有成效的现代培训理念。 六是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建设日趋完善,逐步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干部培训计划生成机制、以干部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参训机制、干部培训的考核机制等,覆盖了培训管理的各个环节。 努力让每个娃娃都能 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市社会主义学院专职副院长魏惠琴 十九大报告里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让每个娃娃享受公平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传播者,感觉责任重大。 近年来,三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勇于创新、大胆改革、真抓实干,教育事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健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建议: 一、自觉用十九大精神统领三亚教育改革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培育和加强学生核心素养上着力。以“创文”为抓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下大力气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学前教育方面,从增量、提质上着力。一手抓扩大学位,一手抓规范办园。义务教育方面,从公平、提质上着力,发展高中、民族中学,走艺术特色教育路子。 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步伐,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力实施名、优、特教师“引培”工程,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 四、积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国内名校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国际教育交流合作。 五、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整合工程。 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素质。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基本教育公共服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三亚的教育春天下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不忘初心追求卓越 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 市委政策研究室科长符正发 三亚升格地级市30年,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我以为,就是“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三亚始终坚持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走的是一条“不忘初心”之路;“变”的是,经过30年的发展建设,三亚实现了由昔日的边陲小城到国内外知名旅游度假城市的美丽“蝶变”,走的是一条“追求卓越”之路。 30年来,三亚不忘初心。尽管各个时期对三亚城市定位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一直未变,体现了历届三亚市委、市政府坚强的政治定力,体现了三亚人民“不忘初心”的矢志追求。 30年来,三亚追求卓越。坚定不移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以大旅游为支柱、以新兴科技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特别是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发展免税购物、邮轮游艇、低空飞行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三亚旅游逐步从观光休闲向度假体验、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成为世人向往的专业化旅游城市。 新时代,三亚志存高远。当前,三亚市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着眼于解决市民游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三亚市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行动方案》和《三亚市幸福民生行动计划(—年)》为总抓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 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黄丽华 这些年,三亚在民族旅游发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凭借三亚市内各少数民族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三亚成为了全国在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业中的佼佼者。 一、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三亚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以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和参与,让游客真正体验与目的地居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亲身感受三亚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味。 二、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越来越注重与当地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更加突出旅游资源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灵魂之所在。只有注重三亚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突出自己的独特性,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开发与保护并举,三亚实现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中,三亚既没有盲目扩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规模而去片面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没有为了片面强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抑制旅游业的发展,而是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考虑了文化的传承性和环境的承载力,又遵循了经济、社会、环境三方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