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4-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践行合格共青团员的标准,也为了学习专业相关的、以南京城墙为界限的城市规划发展史,丰富我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正值阳春三月,我班举行了以“城垣·城缘”为标题、南京城墙为主题的磐石计划调研活动。

第一小组:中华门雨花台城墙段

组员:石文杰、靖雅茹、林柯宇、张潇予

中华门区域简介:

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现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门毗邻雨花台风景区。雨花台风景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殉难处。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小组同学先到达雨花台风景区,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革命烈士。

图为小组同学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合影

随后,小组同学登上了南京城墙(中华门段),眺望远处的大报恩寺,矗立在现代化的楼宇里,似乎在默默诉说着南京的古往今昔。

远眺大报恩寺

南京城墙中华门段小组合影

调研感悟

石文杰:

重温革命历史的道路,在雨花台,在金陵城,掀起了无数红色的记忆。烈士纪念碑下的长明灯,让先辈的英魂在故土安息,陵园的庄严肃穆,让后世的人们也永不会忘记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有些历史应该被忘记,有些却应该永存,沿着雨花台的中轴线去缅怀革命的先烈,纪念碑上飞舞的白鸽,预示着流血的昨夜是和平的今天。

之后踏上中华门城墙,触摸跨越百年的砖石,仿佛在于历史对话,城内城外,如今依旧是繁华一片,金陵城的历史在昨天,在今天,也在明天。登高望远,大报恩寺的矗立,昭示这座古城千年的繁华,于今日的安定。

林柯宇:

为了提高对艰辛革命和抗战的过程我们团进行了磐石计划,通过对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区的参观游览,来缅怀在战争中殉难的革命烈士们。我们以城墙为主线进行了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纪念和回忆。我们先是来到了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区。这个庄严肃穆的地方见证了那段令人动容的血泪之歌,二十多万的革命烈士在这个地方受到惨绝人寰的屠杀,纪念台的长明灯永不熄灭。而后我们又去了中华门城墙,在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军人奋力抵抗日寇的地方,多少人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才得以让我们有现在安定的生活。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呐喊还似乎萦绕在耳边。在这个活动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在生活的安定来得是多么不易。所以我们应该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张潇予:

参加了小组的磐石计划的活动,在先前了解到了南京城抗战时期的历史后,去参观了雨花台和明城墙,感受颇深。

曾经,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在这里殉葬,为守护家国人民牺牲自己,这里长明灯一直为他们燃烧着,祭奠着他们的亡灵,让他们安息,让我们长记。

之后,我们踏着古老的阶梯,登上了明城墙的高台,眺望着我们辽阔的疆域,从明清到民国到现在,我们的国土愈来愈辽阔,可是城墙已经抵挡不住其他民族的战火,唯有进步、团结、奋斗,才能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烈士纪念碑前的长明灯

靖雅茹:

3月10日,作为磐石计划一分队的一员,我和班级的其他同学一起前去考察了南京古城墙的一段——中华门。作为南京古城墙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中华门在我们的考察计划中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

中华门作为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城门之一,原称聚宝门,现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同时也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中的牵头项目,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中继续展现它的力与美。

登上古城墙,目光可及都是明代的砖石,依稀可见铸造时留下的工匠姓名,从堡垒瓮城向两侧看去,城墙蜿蜒入城市的楼宇中,古城墙内外俱是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夕阳下城墙沉默的将自己的轮廓融入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发展中。

第二小组:玄武门城墙段

组员:许文锦、王凡、徐琪瑶、张淋晶

玄武门简介:

玄武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后开城门,开辟于年,原名丰润门,位于神策门和解放门、太平门之间,因靠近玄武湖而得名,作为玄武湖公园的西门。

六朝博物馆简介:

六朝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汉府街、东箭道以东、长江路以北,是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题博物馆。展出青瓷器、陶俑、墓志、建筑构件、石刻、书画等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六朝建康城城墙和大型排水设施遗迹,并介绍六朝名人故事,分四个篇章阐述公元3至6世纪的东方大都会主题,设有“六朝帝都”、“回望六朝”、“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大展厅。

小组成员分两次行动。第一次去了六朝博物馆,感受六朝时期南京的变革与兴衰。

六朝博物馆门口

进入展馆后,现代化的建筑空间中融入了中国古代元素,旌旗上书写着六朝的名称,古色古香。

上图为六朝博物馆一角,下图为瓦当。古典元素和现代元素相映成趣。

即使是游客休息区也营造竹影摇曳的幽静氛围,让人想起六朝时期竹林七贤,使人想起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风雅。

浮光掠影,万箭齐发

第二次活动,小组成员来到了南京城墙(玄武门段),感受南京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南京城墙玄武门

小组成员登上玄武门感受历史的变化:东边是历史悠久的玄武湖,南边则是高度现代化的紫峰大厦商业区。

小组成员在城墙上合影

调研感悟

许文锦:

最开始得知我们要去研究探讨南京古城墙这样一个富有浓厚历史气息的话题时,难免有点摸不着头脑,我们真的可以做好吗?不会就是水水过去走流程吧?……许多问题萦绕在我心中,可现在才发现当自己认真地按照任务书要求,到达一个有一个真实的场所,遇见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并沉浸其中时,所有的困扰,疑虑都统统抛到了脑后。

第一次小组集体活动,在六朝博物馆,虽然关于城墙的知识并没有了解到多少,但借此机会,多多少少对六朝时期的历史有了些许了解,算是补了堂历史课吧。同时,我也从心底彻底改变了对博物馆的看法,原先认为的腐朽无趣毫无生机的场所如今却无处不在详细地叙述着那些曾经的人事物,南京石刻中的石麒麟、辟邪高大庄严,神采奕奕的姿态让我痴迷,南朝四百八十寺背后的宗教发展已经相关事件令我震撼,还有众多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器物……

第二次集体出行我们来到了玄武门附近,登上城墙,俯瞰城墙内侧的玄武湖公园,从水天相接成一色到茂密松林近眼帘,心情十分舒畅,视线向外侧引出,红砖砌成的老房屋、庭院中的高大的桂树、街边的店铺大厦、再远便是直插青天的紫峰。休息片刻,大家一起在城墙上开始了采访,我们挑选的对象并不多,但都让人印象深刻,一位是在从出生起便在南京的古稀老人,另一位是初来南京的外地游客,与他们的交流让我们意识到目前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建设真的是相当成功,感觉以后没事的话自己应该就会去城墙上走走吧。

王凡:

玄武门作为南京市历史文明、文化的底蕴的象征,具有不可磨灭的深刻意义。因此,玄武门之行在本次活动中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玄武门作为南京历史演变的见证者之一,身受了无数的枪林弹雨,经历了不尽的重修改造,它的就宛如以为迟暮的老人坐落在玄武湖旁,在夕阳下,默默看着自己这个叫“南京”的孩子茁壮成长。我们在采访中得知,南京的古城墙不论是对于南京本地居民具有重要意义,也同样深受外地游客的喜爱,其中有一位描述道:她虽不似西安古城墙那般壮阔,但却给人一种别样的历史沧桑感,值得我再次前来。

不管是年轻游客,游过千山万水的中年背包客,还是经年累月在这里锻炼身体的老人,

皆认为玄武门古城墙,是值得他们细细品味的东西,他的讯在不可替代,他的历史不可替代。

徐琪瑶: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每一个朝代都给南京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形成浓厚的历史底蕴,还留下了形形色色的文化产物。六朝博物馆就这样诞生了。里面涵盖了六朝以来的文化古迹,例如石刻、青瓷器、瓦当等,每一项都精美无双,巧夺天工,颇有一种一眼万年的感觉,感觉浏览了古代人们完成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品的过程。同时也见证了这么多年间的钱币发展,也惊叹于这些时代中的文人画士和文学创作,不得不提的表示陶渊明、《文心雕龙》等。

第二个星期到了玄武古城墙脚下,在充分调查了它的文化背景于历史之下,看着这蜿蜒曲折将玄武湖公园包裹其中的建筑,不由得升起了崇敬之情,每一段城墙都代表着历史和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斑驳的墙面映出了南京改朝换代的历史变迁。关于城墙对人民的影响,我们做了采访,普遍人都觉得玄武城墙是一个值得一来再来的地方,且作为市中心,玄武城墙周围变得更加便利,与其他文化古迹相比,它的保留度相对完整,因而也会吸引无数人来参观游玩。总之,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甚是深刻的印象。

张淋晶:

游走于金陵城中,漫步于梧桐树下,在南京城这六朝古都中心中也慢慢氤氲除了一中古老又悠久的情怀,每日徘徊于中央大道的我们不经意间眼中会闪过鸡鸣寺的塔尖,生活在南京这座古都中,总让人不禁想对她投入更多的感情,想去追溯她的历史,想去一览六朝时她的古色古香,想去看看她曾走过的漫漫长路。想了解她多一点,再多一点---

那日走进六朝博物馆时,便被她六朝时的容颜所吸引,看着那一件件的青瓷,那精致的花纹,那细腻的质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那些青瓷或许曾经盛着帝王的琼浆玉液,或曾装着王侯的葡萄美酒,它们或许见识了一个朝代最美的繁华盛世,或许也见过国土的分崩离析,但它们始终是那样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它们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人,是一个朝代曾经来过的证据。还有那些瓦当、那些铜钱,无一不默默地、威严地诉说着曾今的那段历史。

而南京城墙给人的又是另一番感觉,是厚重,是沧桑,从玄武门登上城墙,一侧是水,一侧是城,一侧是自然的馈赠,一侧是人类的文明,古城墙横亘其间,却丝毫不觉得违和,城墙上看下来是祥和安乐的百态生活,沿着城墙下的路一路行走,有能在葱郁的绿色中时见城墙肌肤,想来此地居民与城墙相伴,生活定时美好而又令人憧憬的。

此次的调研令我们看到了南京除了城市之外的面貌,那个她叫金陵,那个她沉着温婉,又威严持重,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是她,是金陵。

第三小组:西安门以及南京博物院

组员:刘子豪、陈语桐、戴莉、董涵

西安门简介:

西安门,是南京明故宫皇城的西门,位于今中山东路与龙蟠中路交汇处南侧。西安门是旧时南京进出明皇城最方便的城门,门外筑有玄津桥,历史上曾长期被讹称为西华门,现已辟为西安门遗址公园。

西安门规格次于午门(午朝门),其须弥座与午门一样,都是刻有典型明初风格的卷叶纹样的装饰石构件,最北面的门券内还保留着明代的路面,门外(东)的玄津桥至今尚存,

西安门和其它皇城城门不同,从目前的遗址看,一边的须弥座一直向南三十余米,折向东也有二十余米的须弥座,可以推测出西安门当年规模较大,并且不与城墙在一条线上,整个城门向外凸出,在门内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形似一个小瓮城。

南京博物院简介: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号,简称南院或南博,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是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组成员先来到南京博物院进行调研活动,探究南京城市的变迁。

图为古代南京城市地图

图为扬州宋大城城门

小组在南京博物院的合照

随后,小组来到南京城墙西安门段,感受南京的明朝历史。

西安门是明故宫皇城的西门,本应有北京故宫的磅礴气势,却因迁都之故废而不用,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南京博物院中的明故宫复原模型

小组成员在西安门前合影

随后,小组又去了玄武门进行调研。

小组在玄武门前合影

调研感悟

刘子豪: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以进一步了解到世界第一长城墙——南京城墙的历史与变迁,并且在领略十九大精神之后,感受党和国家对历史遗迹的重视,保护和规划,相信城墙的明天一定更加光明,在新时代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辉。

徐徐走过青苔密布的斑驳古墙,指尖只消轻轻一点,便足以在沁人心脾的百年清寒中,感受到前人的体温,那是帝国的光辉。微微拂过修葺过的新墙,整齐划一中,从砖缝中渗出的古来征战者的豪气万丈,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更是现代人们在新制度下对古典文化的自信的爱护。

城墙是活的,不是死的。伴随着一部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严格贯彻,城墙不再是太白子美怀古凭吊的悲伤意向,不再孤零零地只能扶着墙角的斑驳古松,诉说着往日的兴衰。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博物馆等为载体,以数字化的形式,将城墙这座历史的纪念碑上碑文生动形象的传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感慨往昔盛衰变迁,这是一次文化的普及,是公民认知发生质飞跃的具体表现。

既然是活动,必然需要合作。这一次,我个人还进一步的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在团队分工下,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事情进展的非常顺利。当然,我也进一步理解团队最重要的是齐心,如果大家都心猿意马,消息传递便会相当迟滞,团队也只是徒有其名而已。

总体来说,这次活动,既为为这个社会做了小小的贡献,也促进了我个人的提高。是一场收益匪浅的活动。

陈语桐:

到南京博物院已有三次,多被民国馆的精致秀美、数字馆的奇幻科技所吸引,却很少走进那些被历史尘封已久的历史馆。历史馆所陈列的藏品多为器件,身为学建筑的学生,自然对手工作品感到亲切。看到做工精致的古代器件,不禁感慨古人智慧。尤其是看到大型的建筑模型如古典园林、城墙等,总是被建筑中所散发的历史气息所深深震撼。在完成明城墙课题之余,我们还参观了特展馆,此次展出的主题是清代的皇家器件,古朴与奢华并存,但无一例外都精致至极。

在参观了南京博物院之后,我们一行人来到西安门遗址公园。下了地铁绕着既定路线走了一圈却不见西安门身影,于是回头,终于在一家酒店后面看到了它的身影。所谓公园不过是一块孤独的平地,可能并未建设完成。西安门伟岸的身躯是这片土地上的唯一一个建筑,显得孤绝而格格不入。斑驳的墙砖上布满了青苔和绿植,走进门洞,无比清凉,甚至可以听到悠远的回音。城门周围的城墙已经不见,只剩下一个城门,可是虽然如此,还是能感受到昔日的宏伟与壮观。如今的它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时刻注视着这座城市,冷静地看待一切。

离开了西安门来到玄武湖畔的玄武门城墙。相比于西安门的孤绝,玄武门似乎保护得更加完好。加之游人络绎不绝,城墙脚下花草竞相生长,更为之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新与旧完美融合造就了玄武湖畔的美丽场景。

戴莉:

为响应团组织的号召及完成对古城墙的调研任务,我们小组在周末对南京博物院、西安门、明城墙这三个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南京博物院里面的历史馆是我们重点考研的地点。里面陈列了许多明清时代的器物、工具、绘画,各种庭院的模型,体现了盛世的辉煌。精致漂亮的模型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我们也了解并学习到古代宅院的格局特点,感受了古代人民的生活。了解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以及明孝陵的建造、内部格局。馆内对明朝的城墙也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我们见到了扬州宋大城城门(模型),一张明朝总城图,发现城墙都是沿护城河而建,而且有几处城门并不是朝正方向的。

第二个地点便是西安门遗址公园。虽说是公园,但到达之后我们却十分的失望——周围建了一家蛮大的酒店,西安门就在酒店的背面;城墙只剩下了三个门洞宽的面积,而且保存的不是很好,表面的墙面基本上脱落了很多,满是斑驳。但虽已破败,它仍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昔日的高大雄伟与辉煌。

第三个地点是明城墙。这个城墙相比西安门就完好了许多,也许是后来重新修葺过的。周围有许多的小摊小贩,还有游客,十分热闹。棕灰的城墙与蓝蓝的天空相连,更加衬托出了城墙的高大雄伟。

这次的团组织活动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

董涵:

在我们第一次磐石计划的外出活动中,我和我的组员们一同前往明故宫、西安门与明城墙调研学习,收获颇丰。

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明故宫。领了门票后,我们便参观了各个展厅。展品中的文物或简单精致,或流光溢彩,无一不展示着明代高超的制造技巧。我尤其喜欢展品中的诸多玉器,它们色泽晶莹,纯白之中流淌着丝丝翠绿,分外柔和圆润。这些玉器多用于发簪、扳指一类的装饰品,但也有梳妆用品,如玉梳——它给我留下来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薄薄的用玉做成的把手精致得没有一丝瑕疵,上面连接着密密麻麻的如银针般细小的篦子,同样是用玉做成的,光滑无瑕,精美绝伦。除了如梳子般颜色素雅而精致的玉器外,展厅里还有雕刻着繁复彩色花纹的器具,无论是工艺,抑或是其身后的故事与传统,都极为讲究,大多寓意着美好与祝福,让我不禁对古人的铸造才华与豁达情怀而赞叹。此外,我们还参观了明故宫的一个讲述清朝十二帝的历史的展览,跟随着展出的物件,我的思绪从努尔哈赤的雄心壮志,到康乾盛世,最终到溥仪的黯然身影,穿越了数百年,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明故宫背后的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接着我们去了西安门和明城墙。西安门是用过大块砖石垒成的,石质光滑而冰凉,很有历史的沧桑之感。而明城墙则在玄武湖畔,古朴之中又多了一分自然的风情,也是分外别致。

浏览了这三个景点,我既欣赏了古人巧妙的手艺与自然的风光,也对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明代的文化有了初步了解,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活动中,可以获取更多知识与快乐。

第四小组:草场门、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

组员:马雨琪、庄毓蓉、关毅、叶书涵

草场门简介:

草场门,位于南京城西,是南京明城墙晚清时期增辟的城门之一。草场门因其城内有大片的草场而得名,介于定淮门和清凉门之间。附近有南艺、二师、河海等高校,草场门大街经草场门大桥过外秦淮河,到达河西龙江、中保等地区。世纪五六十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年,草场门城门遭到拆除。草场门是南京明城墙最早被拆除的城门,而草场门作为地名沿用至今。其旧址位于今草场门大桥东公交站附近。

明城垣史博物馆简介:

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是市级收集、展示和研究南京城墙的专题性历史类博物馆,隶属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局)。

小组城垣先登上解放门,参观明城垣史博物馆,了解到明城墙的建造过程与历史。

图为博物馆内的模型

图为明朝建造城墙的思想的介绍

明城垣史博物馆内展示的砖,上面印造着砖石的烧制年代以及地区

随后,组员前往南京博物院,探寻有关城墙的史料

图为小组成员在南京博物院前合影

调研感悟

庄毓蓉:

南京明城墙有年的历史,根据南京的地形设计,依山据水,转而合拢,所谓“东尽钟山,北控后湖,西据石头,南临秦淮”。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先人留给这座城市的宝贵遗产。南京的城门、城墙遗址公园,大多数都是不收费的公益性绿地,但要使人们真正拥有遗产,自觉保护遗产,在规划设计中强调遗迹的文化和生活的连续性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居民虽然有一些保护城墙的意识,但仅是纯粹道德上的,并没有形成一种法律意识。这就说明政府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市民法律意识较弱。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思考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南京城墙在申报世界遗产是有困难的。因为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原来倾向于选择纪念性的建筑物转变为更注重带有人文情调的遗址。而遗憾的是目前看来南京城墙与人的关系上显得有点远。即使城墙规模再大,结构再完整,也不过是个没有价值的建筑物。

关毅:

中国的城墙向来命运多舛。被战火摧毁而废,随着城市废弃而被弃之荒野,包砖被人们扒去盖房,或又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推倒铲平。南京城墙已经算是幸运。尽管外城与皇城仅剩了些残迹,但首都规制的外城还是大体留了下来。当年“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的雄壮也难以避免地被现代建筑侵蚀,连贯的城墙也早已被战乱动荡与城市发展打破成段,但是城墙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南京更玄妙的意义。在南京的日子,城墙在我生活中的存在感远不及想象中的多,三十多公里圈出的地块至今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南京城区的界限,蜿蜒曲折的离奇走向也让它的出现变得捉摸不定。不像西安与开封,城墙方正地落于城市中央,也不像平遥等县城,城墙依旧雄踞高处,睥睨着两侧的房子。南京的城墙藏在了城市里,博物院的旁边是城墙,高架桥的对面是城墙,玄武湖的岸边是城墙,马路的上面时城墙,可能不经意间某个十字路口的角落也站着一截断头的城墙。城墙曾经决定了城市的肌理,现在又藏在城市的肌理内,城墙曾经限定了城市的边界,现在边界被撑破了又隐匿于城中的一隅。以至于当年看到西安城墙哇地一声哭出来的我,初到南京甚至不知有城墙。现在办了城墙年卡的我,每次登城亦是有如探险。登上城墙后抬离感又很是强烈,这仿佛是城墙的固有属性,连市井的南京都能在城墙上的视角中变得清朗。城市的发展不再适合城墙,战争形式的变化也不再需要城墙,城墙难以避免地隐匿于市,甚至一度被认为城市的绊脚石,明代烧砖技术的突破建起了一座座城墙,忙着现代化的人们又推倒了一座座城墙。对城墙的态度在短短不到百年间经历了翻来覆去的变化,那么现如今,城墙对于一座城市,对于城市中的市民,究竟意味着什么?应该让城墙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于城市之中?在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的城墙又该怎样保护?不在名单中的城墙又该怎样提高在城市生活中的参与感?已毁的城墙该不该重建?等等一堆问题诚然是值得建院学生,尤其是城规班的我们多多思考的。

叶书涵:

为了响应共青团的号召,我班开展了城垣·城缘磐石计划。众所周知,南京是六朝都城,自三国来便有悠久的历史,而城墙自然当仁不让为南京历史的最重要的承载者之一。所以我班这次决定以城墙为立足点,来踏勘与探索南京城的历史与发展。

星期六,天色正晴。鸡鸣寺前的樱花含苞待放,处处都是春天的气息。登上城墙,如果说,夜色中的西安城墙上吹过的是秦汉遗韵,那么春天的南京城墙上的春风便如六朝粉黛,细腻动人。城墙上的砖缝间青苔点点,有一些砖上刻着这些砖的来历,仿佛可以看见黑漆漆的砖窑,和劳动人民忙碌的身影。

细看城墙历史,发现我们调研的草场门段已经在反右运动中被拆除。惜乎!中国所剩的城墙不多了,完整的更是少之又少。而石头城却以它的断壁残垣保存至今。可怜那些六朝金粉呀,什么枭雄事迹或是风流人物,最后都化作一抔黄土了。

马雨琪:

公元年,朱元璋攻克南京,改称应天府。公元年,朱元璋在南京开始了长达21年的浩大的筑城工程,这就是至今尚大部留存的闻名世界的明南京城。这是南京建城史上的又一次辉煌,它奠定了近代南京城的格局。明南京城为四重城垣:宫城、皇城、都城、外廓,今御道街即皇城中轴线。公元年,朱元璋称帝,改应天府为南京,这是南京命名之始。

第四小组首先参观了位于解放门城墙上的明城垣史博物馆。了解了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沿革、门段组成、构造特点、结构组成、城墙砖文及南京城的新貌及未来发展。参观了古南京城的城墙模型,并比较了明城垣史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内保存的砖石及城墙模型的相似与不同。同时,在南京博物院内了解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发展的状况。

通过第二阶段的走访和参观,本组成员对南京城的历史发展及城墙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深入学习了南京城历史文化变迁,感受了南京的过去与未来,在南京的千年沧桑中逐步体味了城市精神。

第五组:南京博物院、南京城墙武定门段、夫子庙地区

组员:郝思远、黄子璐、刘乐欣、林昊

武定门简介:

武定门,为南京明城墙民国增辟城门之一,介于中华门、雨花门与通济门之间,城门因位于城内长乐路中段的武定桥而得名。武定门段城墙原为明城墙上的一处豁口,民国二十二年(年)被改造兴建为一处城门,并命名为武定门。与同时期开辟的汉中门、新民门均为西式牌楼式城门。上世纪50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其中武定门城门遭到拆除,其城砖被用作建高炉或附近民居。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连接武定门段城墙,复建武定门,为三拱券城门,长乐路南北两侧的明城墙从此连成一体,登城后可达东水关、中华门、集庆门等城门。

夫子庙简介: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小组先来到南京博物院,探究城墙的唐宋史

图为小组成员在南京博物院前合影

图为小组成员参观展品

随后,小组成员前往武定门。随后小组进入武定门旁的白鹭洲公园

武定门

小组成员在白鹭洲公园前拍照

随后小组成员前往夫子庙,参观了江南贡院以及科举博物馆,领略秦淮文化

图为江南贡院

图为科举博物馆

图为科举博物馆独特的下沉式设计

图为江南贡院全图

调研感悟

郝思远:随着对南京博物院、武定门、江南贡院和科举博物馆等地的踏勘与调查,南京古城千年来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历史的厚重与醇香穿插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从南京博物馆开始到科举博物馆结束,从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到一幕幕震撼的科举画面,我们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心灵回溯时光。

此次活动不仅将唐宋间的振兴衰亡娓娓道来,更是让我们沉浸其中,穿梭于历史之间,感受到更多不同于书本上的伟大文明,这也对我们之后结城缘,望未来,探寻历史变迁,展望南京未来发展有着莫大帮助。

刘乐欣:

寒假就南京城唐宋时期的历史做了调查,对南京城的发展多了一些了解。在上个星期的实地考察中,通过参观南京博物院、武定门段城墙以及夫子庙,对从书本上了解的历史又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其中印象较深的是爬城墙与走访夫子庙。武定门在历史上曾遭拆除,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在一千年之后却成为居民们烧高炉的砖头来源。历史上南京城虽是几朝古都,但伴随她的多的是王朝落寞、江山迟暮的沧桑之景。在唐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上少有繁盛时期,而文化上反而得到了很好发展。夫子庙的江南贡院,还记录着当年科举制在唐朝进入发展阶段的盛景。文人墨客在金陵宝地留下的书生意气,一直飘扬至千年后今日与我们相遇。夫子庙的科举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科举制的兴起、发展、繁盛直至衰落的全过程。一项文化制度的兴衰,也侧面反映了封建制度在这片土地上的兴衰。

林昊:

为了更好的了解武定门城墙的历史,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参观了南京博物院,并对武定门附近的夫子庙进行了调查。在南京博物院,我们详细的了解到了江南地区从东吴开始兴起,经历了南朝时期的衣冠南渡而迈入到了繁荣时期,在隋朝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南方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当时有着“苏湖熟,天下足”之称。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城墙记载着金陵的历史,承载着南京的文脉,从“旧时王谢台前燕”到“潮打空城寂寞回”,南京城墙历经多次毁灭与重建,见证了南京的历史与辉煌。在夫子庙的街头游览,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十里秦淮的繁华,作为当时江南贡院的所在地,武定门下的秦淮不仅能代表着南京的繁华,同时还与南京的文脉息息相连。如今的武定门历经多次的拆毁与重建,是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见证,与周围的秦淮河、夫子庙及白鹭洲公园、甘熙宅第、瞻园共同构成了现在南京的一个景观,为我们静静述说着这个六朝古都的过往,不仅是南京历史的载体,还是中国近三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浓缩着国人的对历史的记忆。这样一个历史的载体,作为一个南京历史的地标,我们应当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使他可以继续对后人述说着它的过去。

黄子璐:

在南京的发展历程之中,唐宋无疑是一段光辉的岁月,尤其是在文艺方面。而把浩如烟海的华丽词句同脚下所踩的这片土地联系起来,相比于捧着书本在教室里吟诵,显然也是截然不同的体验。在小巷间穿行,默念“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行走城墙,忆起“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望见嬉戏的孩童,又念起了“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人与诗与城,此刻终于浑然一体。六朝古都的神韵也终于在此刻浮现眼前,深入心灵。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