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眼下,在我市明城、红旗岭等地一栋栋排列整齐的大棚内,蔬菜正绿,草莓正红,农民们在明媚的春光中用双手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画卷。

近年来,磐石市充分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发展棚膜经济,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突出特色,打造产业集群

在福安街道磨盘山村蔬菜温室大棚里,记者看到鲜红圆润的西红柿正散发着清香,即将开始收获。主人杨春红正忙着掐尖打蔓,看着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精灵,心里乐开了花,“你看咱这个西红柿长得不错吧!”作为两栋温室大棚的主人,杨春红每年种两茬西红柿,年收入可达4—5万元。

杨春红的大棚仅仅是我市诸多棚膜园区中一个小小的缩影。目前,我市共拥有棚室栋,总面积亩,主要种植蔬菜、草莓、水果、食用菌四大类。其中面积占比最大的蔬菜棚室达亩,主要有福安街道磨盘山村、红旗岭镇都力河村、明城镇七间房村蔬菜园区等,大棚每亩年效益1-2万元左右,温室每亩年效益5-7万元左右。草莓园区主要有红旗岭镇二道岗村园区,每亩年效益7万元左右。水果以大棚樱桃、桃等为主,主要集中在福安街道、石嘴镇、黑石镇等地,一般每亩年效益25-40万元左右,视品种、年份、气候、地理位置等条件不同而不同。食用菌主要分布在取柴河镇、松山镇等地,每亩年效益15万元左右,纯收入6-7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棚膜产业收入可达1亿元。

磐石市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棚膜特色产业。为调动农民积极性,政府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扶持,银行部门给予信贷支持,使棚膜经济逐渐向上规模、争效益、产业集群方向转变;由低水平的原料生产向创名牌精深加工转变;由单纯的追求发展数量、不注重产品的内在品质向依靠科技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转变。

加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磐石市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鼓励转产企业和社会力量自行投资开发园艺特产业,拉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配套建设生产基地,利用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利用名牌产品的市场信誉,推动产业发展。目前,金刚山食品有限公司、鑫达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龙头企业的重要力量。

磐石市抓住退耕还林、农村土地、林地确权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机遇,调动农民发展特产业热情,加大对园艺特产业的投入。通过农民自筹、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国家扶持等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同时,加大技术推广部门的科研、推广、实验示范、培训经费投入,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给予技术支撑。

树立品牌,实现产品外销

磐石市采取“科技兴特”方式,努力提高园艺特产品质量。大力推广园艺特产新技术,围绕重点产业,着力推广重点技术。建立生产示范区,提升产品质量,合理配备科技推广经费,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把新成果、新技术普及到农民当中去。

磐石市努力开拓园艺特产品市场。树立品牌意识,把创立品牌当作大事来抓,靠品牌效应打市场、增效益;打造名牌产品,积极开发新产品,强化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名牌产品的市场信誉,积极作好宣传工作,扩大名牌的知名度;发挥农村专业户、经纪人、协会及各种服务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他们提高园艺特产组织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减少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春华秋实,一栋栋大棚孕育着农民的希望。早春和煦的阳光下,沉寂了一个冬天的东北大地正渐渐醒来,走在春天里的农民们,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正阔步前行。

责编:关健编辑:贾志家兵审校:安立新信息来源:市融媒体编辑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