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奶奶的黑泥碗 文/赵健编辑/磐石 内容摘要:黑泥碗历经世事沧桑,演绎着真、善、美的故事。只要人人心中装着太阳与月亮,世界就会充满光明…… 整修奶奶曾住过的老屋,搬开那顶漆皮斑剝的两门大立柜,又见着了奶奶在世时爱不释手的”宝贝”一一它静静的”栖身”于柜底下,用油浸过的牛皮纸包裹,严严实实藏于一个纸盒中。 解开麻线捆绳,一层,二层……,我仔细小心的打开纸包,眼前露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黑泥碗。瞬间,我心中猛然一颤,奶奶巳是离开老屋很久很久了,黑泥碗好像也被带走。随着时间、家境的变迁,它似乎成为我人生中一段沉淀的记忆。岁月如流,时光荏苒,谁能料久别重逢竟在咫尺间。我仿佛捡起了一个遥远的梦一一那碗是土窑泥烧,一模一样,一般大小,两个。因入窑前泥坯表面涂上了墨色,油光乌亮,虽经几十度春夏秋冬,黑泥碗仍似刚刚出窑,使人感受到絲絲温热的气息…… 天意。 这一对黑泥碗,陪我呀呀学语,伴我蹒跚练步,奶奶用它喂我甘甜的老井水,香喷喷的小米汤,还有那只忠于职守的老母鸡,每天的”贡献”,都被奶奶用黑泥碗变成了我腹中的美食……眼泪夺眶而出,深藏心中的情思,再也无法抑住,我把碗紧紧的捂在胸前,让思绪尽情奔涌…… 在村子里,奶奶有极好的人脉,不只是乐善好施,帮穷扶困,最让街邻们感恩戴德的是她那黑泥碗,像圣洁灵应的宝物,里面盛满了令人向往好奇的秘密…… 早些年间,农村医疗还不是那样四通八达,尤其偏远的地方,小病小灾大都是咬咬牙抗着。奶奶为闺女的时候,就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她的父亲是嫡系祖传乡医,出嫁时,父亲就把许多秘方”套路”当嫁妆赐给了奶奶一一黑泥碗亦随陪嫁,父亲把碗交给奶奶时,千叮万嘱,如此这般,怎样怎样。奶奶就照着做了一一喝水用黑泥碗,吃饭也用黑泥碗,这黑泥碗喂大了父亲,后来又喂大了我。最为神奇的是奶奶问脉煎药都离不开这黑泥碗,行医前,她把清亮的水盛进碗里,叫”淨手”;煎好的药汤,要慢慢的去渣”蓖”进碗里,叫”静心”。碗用过,奶奶会一遍又一遍的洗涮干净,一尘不染。 奶奶有个街邻皆知的规矩一一除非急症,阴天下雨,云遮月隐,免诊。她说,她那黑泥碗必得昼夜明清,阴阳相合,才好用。就这样,我家蒼老的宅院,在奶奶的日子里,充满着勃勃生机…… 奶奶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老屋修整完毕,奶奶的”领地”除去了浮尘,粉刷一新。 黑泥碗不再寂寞。 我找手艺最好的师傅,用质量上乘的加厚玻璃做了饰柜,晶莹若水,清澈明透,放进两个黑泥碗。 静静地注视着玻璃柜,朦胧中,我仿佛看到两只碗里有水光闪动,好似奶奶温馨而明净的双目一一太阳,月亮。 我懂了,那是天上的奶奶在照着人间的路…… 稿于.12.18凌晨,改定于.12.20午夜,威海市九峰山下澄心斋。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赵健、男、山东威海(乳山)市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原任中国科技开发院威海分院副院长兼宣教处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计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近百万字见诸多家刊报。其散文《老槐树》,小说《党费》,广播剧《明天开庭》,分获全国、省、市优秀作品奖。自此搁笔多年,退休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十万余字。近两年,耕耘愈勤,作品连连,其小说《那片消失的密林》、《又见那年玉兰树》、《口碑》、《生命》、《神密的"大红枣"》、《一个会绣花的男人》、《迟到的忏悔》、《别了,龙须沟》,散文《老宅,不会寂寞……》、《父亲的毛笔字》、《柳笛》、《我爱老宅那片绿》、《快乐的小区》、《第四棵老槐树》、《父亲的夕阳红》、《母亲的月光曲》、《琵琶河没有回声》等三十余篇作品,先后入选国家文学网《中国作家》,现巳汇编成"中国作家网”一一《赵健的作品集》。 “环球文艺纵横”是文艺爱好者的领地,是灵魂工程师们安放心灵的佳苑。平台以文会友,以情交流面向全国文艺爱好者,致力于文化思想传承、推介,教育教学叙事、交流,文艺创作、欣赏,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