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欢快喜庆的节日氛围,丰满区文化馆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吉林汉族大秧歌”保护单位,每年元宵节前后都会在世纪广场组织秧歌汇演,已连续举办23届。今年由于疫情防控,暂还不能举行线下聚集活动,文化馆组织吉林汉族大秧歌非遗传承人录制了秧歌线上展演视频。录制地在丰满区富饶农场,使观众欣赏了具有特色的自然风光,同时领略了底蕴深厚的地域民俗文化大秧歌,促进了文旅融合的新发展,为百姓献上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 传统舞蹈-吉林汉族大秧歌 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吉林汉族大秧歌主要分布位于北纬四十三度四十七分,东经一百二十三度五十三分的松花江中上游两岸。即原吉林市郊区(现为丰满区)、市区及蛟河、桦甸、磐石、舒兰、永吉等县市。 据年统计,分布区域内人口约为三百八十万。其中汉族最多,还有朝鲜族、回族、满族、蒙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吉林通志》记述:“十五日为‘元宵节’。以粉糍祀祖先。街市张灯三日,金鼓喧闹,燃冰灯、放花爆,陈雨龙曼衍,高桥“跷”、秧歌、旱船、竹马诸杂剧”。由此可见早在当时,吉林地域秧歌活动已颇为盛行。此后,这种特有的文化习俗,在吉林地域传承至今。 吉林汉族大秧歌以舞蹈为主,兼容演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其舞蹈由于人物不同而扭法各异,饰女角称“腊花”。其舞蹈轻盈妩媚、舒展大方,讲究“稳中浪、浪中俏”。饰男角称“丑”,其舞蹈粗矿活泼、幽默风趣。此外特别注重的是男配合,是舞蹈情趣盎然,妙趣横生。 唱亦是秧歌中的表演形式之一。其曲调以东北民族为主,唱词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富有农民生活气息。此外,秧歌表演也串插些小戏,诸如:“小老妈”、“焗大缸”、“扒墙头”等。 在民间,按习俗秧歌不拜师,即没有传承谱系。但,民间秧歌之表演,多有“二人转”艺人组班或参加,“二人转”艺人具有师徒传承关系。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姜剑萍年从文工团调任文化馆工作,接触的第一項工作就是下乡釆访民间艺人,学习传统秧歌。她第一次听到了关于秧歌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从表演程序到秧歌音乐、小场节目再到他们亲手绘制的丰富又变化有序的秧歌场图片,不知不觉间她己兴致非常。 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走访学习,秧歌用它独特的魅力深深的吸引了她,也丰富了她的舞蹈世界。 姜剑平先后整理编写了《吉林地秧歌》《吉林地秧歌音乐》等辅导教材。《吉林地秧歌舞蹈》《扑蝴蝶》《跑旱船》《桔梗谣》等入选吉林市民间舞蹈专辑。创编了新秧歌《太平鼓》《苍龙盘鼓》《旱船》《扇花飞舞》等节目。 退休后的姜剑平一直担任文化馆舞蹈队的教师工作。这期间编导了与秧歌有关的舞蹈《袖头秧歌》《花棍秧歌》《快板秧歌》《绢花飞舞》《关东情》等舞蹈作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常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世间万物变化的巨大和无常。文化遗产也正面临急剧的变迁,许多艺术形式如今已渐行渐远,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民间艺术后继乏人,精湛技艺濒临失传,保护、拯救、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迫在眉睫。如何保护?如何传承?是姜剑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姜剑平认为传承与发展还是相互依存的,目前吉林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我们也希望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使传统秧歌成为一款旅游文化特色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这种民间艺术。 文化是历史留在大地上最深刻的积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内驱动力。如果说当初是秧歌让姜剑平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土,那么今天在这片土地上,她要让秧歌不仅仅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更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重新绽放异彩,这是历史赋予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信息来源:区文化馆 本期编辑:王佳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