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本文约字,阅读约需要5分钟

汉字探微

()

坚如磐石——释“石”(上)

朱英贵

成语“坚如磐石”的意思是说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借以比喻不可动摇。汉字是表意文字,“石”又是一个象形字,“石”这个字从古至今的基本意思就是石头、石块。那么“石”这个象形字的字形是怎样表达石头、石块这个意思的呢?也就是说“石”字的构形理据如何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石”字。

一、“石”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石”字的构形理据如何?这需要借助它的古文字字形来加以鉴别(参见下图):

“石”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的“石”字,上部符号象悬崖之形,下部符号象岩块之形。前一个字形只有上部符号没有下部符号,象山岩之形;后一个字形既有上部符号又有下部符号,象山岩及其岩块之形。金文、张国文字及小篆均承继甲骨文字形,将悬崖之形写作“厂”形,将岩块之形写作“口”形。

《说文解字》卷九石部:“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囗,象形。凡石之屬皆从石。”

许慎这段话的大意为:“石”,就是山岩上的石头。它的字形就像石头在山崖之下。“囗”,是石块的象形。大凡跟“石”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石”作为表意偏旁。

要弄清楚甲骨文“石”字的构字理据,可以用甲骨文字形跟“石”字相似的“氏”字和“氐”字来比较。“氏”与“氐”本为同一个字,“氏”为“氐”的先造字,其意均为低下的意思。那么“氏”或者“氐”为什么会有低下的意思呢?对此学界诸家考释解说颇有分歧,且看如下“氏”字的甲骨文原形:

“氏”字的甲骨文形体

从上面“氏”(氐)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一些学者认为是象瓜及瓜蔓之形,然而“氏”字或者“氐”字的字义跟瓜或者瓜蔓并没有联系,怎么会象瓜及瓜蔓之形呢?而且《说文》也不是按照象瓜及瓜蔓之形来解义的,请看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

《说文·氏部》卷十二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箸欲落??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乁聲。凡氏之屬皆从氏。”

《说文·氐部》卷十二氐部:“氐:至也。从氏下箸—。—,地也。凡氐之屬皆从氐。”

从许慎对“氏”字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这句话才是理解“氏”字字义的关键,有前文“巴蜀山名”作为提示,可知“岸胁之旁”乃巴蜀江岸两旁的山崖,“箸”有显现、出现的意思,那么“欲落堕者”究为何物?不难想象,此乃巴蜀之地特别是地处龙门山系的岷江上游江岸两侧悬崖之滑坡落石也,这种现象今天也时常发生。至于“氐”字的解释“至也”,可见是滚落的石头到达地面方为“氐”(低/底)。

可见甲骨文“氏”字字形中被解读为瓜形的符号乃是“落石”的象形,那么被解读为“瓜蔓”的符号“乁”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悬崖的象征符号了,它在许多文字中被写作“厂”。由此可知,所谓“氏”的造字本义就应该是“悬崖落石”,故许慎接着说“氏崩闻数百里”。

由此可推论,“石”字的甲骨文字形跟“氏”字相似,“石”字的造字原理应该与“氏”字相同,也有表示“悬崖落石”之意,其不同在于,“氏”是正在滚落(氏崩闻数百里),而“石”则或者尚未滚落或者已经滚落而已。让我们再来对比一下“石”与“氏”的甲骨文字形:

“石”与“氏”的甲骨文字形对比

从“石”与“氏”的甲骨文字形来看,“石”字的岩石特征更加明显:一是四个甲骨文字形都有表示悬崖的符号“乁”或者“厂”;二是在表示悬崖的符号“乁”或者“厂”的两根线条之间都有一条斜线相连,那应该是表示并并未滚落岩石的悬崖岩面;三是有的字形下部还有“口”形符号,应该是表示已经滚落位于低处的石块。而“氏”字并不突出悬崖特征,即便是表示石块的符号都与表示岩石的符号有一条直线相连,这应该是表示石块正在坠落的过程。也就是说“石”字表示的是静态意思,即名词“石块”;而“氏”字表示的是动态意思,即动词“悬崖落石”;而“氐”字在“氏”字下部又加一笔,表示石块已经落到地面(最低处),即“低”或者“底”的意思。

因此,甚至可以说“氏”、“氐”与“石”本就是同源的字,只是前二者表示动态义或者描状形容义,而“石”表示名词义而已。许慎对“氏”字作为“巴蜀山名”的释义,其实就等于说岷江上游两侧的“石山”又名“氏山”,而在“氏山”附近生活的人群称作“氐人”,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氐人”也就是“羌人”。

由此来看许慎对“氏”字的解释除了既说“象形”又说“乁声”自相矛盾之外,此前的解说是相当精当的。这样看来,“氏”字既不是瓜连着瓜蔓的象形字,也不是“乁声”的形声字,而应该是由“乁”(表示悬崖)与“石”状符号(表示落石)构成的合体会意字,其造字本义为“悬崖落石”。既然“氏”的字义是“悬崖落石”,那么落石由高而下,“氏”含有“低”的意思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于是在“氏”字基础上多加一画的“氐”字也就这样产生了。其实“氐”所多的一画原本并不是“、”(点),而是“—”(横),所以《说文解字》才解作“氐:至也。从氏下箸—。—,地也。”原来“氐”就是“氏”这个悬崖落石落地了,那当然就“低”了。落地了也就到底了,于是又在“氐”字基础上添加一个“广”(也是表示悬崖的“厂”的意思),构成了“底”字,现在所写的“低”只不过是将“底”字的一个偏旁符号“广”(或者厂)异化为单人旁“亻”罢了。

明白了“氏”与“氐”的构字原理,也就破解了“石”字的构字理据,“石”字的造字本义就是“石头、石块”,有些甲骨文字形表示的是悬崖上的石头(见上图前两个甲骨文字形),有些甲骨文字形表示的是已经从悬崖上滚落下来的石块(见上图后两个甲骨文字形)。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寻壑经丘——释“丘”

汉字探微():调和阴阳——释“阳”

汉字探微():深山幽谷——释“谷”

可长按上图右侧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