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美丽的磐石就是我的家/巍峨耸立在红石山脚下/城市不大但是风景如画/豪爽的磐石人个个好样的/从小听着抗联的故事长大/先辈的血在这片黑土地发芽……”近来,一首歌曲《根在磐石》蹿红网络,并被制作成广场舞曲,在广大城乡传唱。

红石山原名就是“红石砬子”,是杨靖宇将军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斗争的核心区域,这里因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峰顶多红色裸露巨石而得名。而磐石人偏爱“红”,也许就源于东北抗联精神。

本刊记者

陈华

01一座县城,16名全国著名抗日英烈,东北抗联精神注入磐石人血脉

▲如今的人们享受着和平的时光

磐石,一座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的美丽小城,80多年前,这里却成为伪满洲国的心腹大患,被日本关东军视为“满洲之癌”,多次调动大军“围剿”。

然而,抗日烽火却在这里经久不息,并演绎出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抗联故事。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陷阵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这首雄壮的战歌,出自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之手,其间不乏这位民族英雄对国家、对未来的渴望。

家国情怀,是每一名英雄儿女最深切的牵挂。可国难当头,没有国哪来家?在磐石,一组统计数据令世人瞠目:年也就是民族抗战的头一年,磐石人口为21万人,可是到了年也就是杨靖宇将军牺牲的那年,人口锐减到了11万人。

可以说,几乎每一户磐石人家里都记着一笔日伪军犯下的血债,当时仅一次“围剿”,玻璃河套根据地平方公里内,被日寇实行“三光”政策点燃的森林大火两月不熄。

“呜呼!今日之中国,真千钧一发之时!内既有天灾人祸,外复来强邻欺凌,当此国难多端之时,凡我同胞,怎可苟且偷安。”当时,一位名叫邓晓村的文学青年,发出了呐喊。随即,他投笔从戎,找到杨靖宇的部队,后来担任共青团磐石中心县委委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政委等职,牺牲时年仅24岁。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化名——周建华。

像周建华一样,为了救民族于危亡,磐石数千名英雄儿女参加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主要将领大都是在磐石培养锻炼出来的。”磐石市委书记张静辉说,“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民政部先后公布了两批共名著名抗日英烈,从磐石走出去的就占16名,其中不乏杨靖宇、李红光、孟洁民等抗联名将。”

从年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武装抗日斗争的第一枪,到开创以红石砬子、玻璃河套为中心的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再到改编各抗日武装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继而又发展壮大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磐石一步步破茧而出、化蛹为蝶。

也因此,日本战报惊叹“义勇军和共产党为我最大敌人”,吉林磐石被有些红色精神研究专家赞誉为“南有瑞金、北有磐石”。

▲当年的抗日报纸

02近百块石碑,镌刻着东北抗联故事,原地诉说不容忘却的往事

▲寻找抗联战士遗骨

▲明城镇群众主动上交抗联遗物

常言道,青山处处埋忠骨。当记者在磐石采访,真实见证了烈士忠骨被发现、抗联遗物被馆藏的全过程,内心充满感慨。

那一天,记者跟随磐石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峰、副市长谭洪亮及宣传部副部长赵晓宇一起,下乡考察抗日纪念设施分布及保护情况。同行的,还有民进吉林省委文化委员会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冯堤。沿途,一个个记载着时间、地点、重要事件、历史意义的石碑,或矗立于景区门口显著位置,或安放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寻常院落,或就散布于人流穿梭的街头巷尾抑或清新明媚的村落、田间,石碑上边那曾经上演于这片热土上的事件,仿佛又展现在记者的眼前——喊杀阵阵,硝烟滚滚……

如今,这里已是道路纵横、静逸安然,换了人间。抚今追昔,这不正是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换来的吗?

富民村,是明城镇一个普通的村庄。听说有人来探访抗联遗迹,一位村民主动上交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锹头。一个看似平常的发现,却透露出东北百姓对抗联的热爱和对革命遗物的珍惜。最终,这个铁锹头经鉴定为二级文物,被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收藏。

与此同时,村里人又提供了一个线索:在靠近山脚的一片新翻整的农田里,发现了一些骨骸,经多方询问,无人认领。这一线索,顿时令考察团一行警觉起来:会不会是抗联战士的遗骨?

于是,大家来到山脚下。富民村党支部书记宋敏指着远处一片密林说,这里应该是进出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后山通道,“现在虽然看着没有视觉阻挡、一览无余,可70多年前,林木幽深,应该只是一条羊肠小道。”

路边,立着两块标有“红军行营”和“医院”的石碑,一直通往密林深处。大家正欲询问骨骸的下落,这时,一个声音从山谷里传来:“有重大发现!”

原来,在浓密落叶的掩盖下,阴冷潮湿的山谷里居然隐藏着十几个地窝棚。

“这显然是个密营!”磐石市旅游办主任孙启国兴奋且斩钉截铁地说。

后来,经过大家仔细勘查,终于断定这里是一片由地窝棚、医院、伙房、被服厂等精心构筑的森林密营。

“这就不难推断,那些被村民发现的骨骸,很有可能就是当年抗联战士的遗骸了。”谭洪亮神情黯然地说。

此时,大家都明白,在当年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抗联战士们是怎样在敌人围追堵截下,忍饥挨饿、爬冰卧雪地战斗的。也许就在哪一次战斗倒下,兑现了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誓言。

当晚,听说这次探查经历的磐石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岳金安表示,“还要再立几块碑,不能让抗联战士们的血白流,要让世世代代永远记住他们!”

正是因为有了岳金安主任和市人大常委会人选委王继才主任的努力,常年带领几位老同志和许多志愿者四处奔走,日积月累找寻抗联遗迹、遗物,才有了遍布磐石城乡近百块有字的东北抗联“功德碑”。

▲发现密营的路上,这里遍布地窝棚

03不朽丰碑,80多年赓续不断,让东北抗联精神发扬光大

▲红光中学的李红光将军雕像

▲红光精神教育促进会的几位志愿者

今年1月,从首都北京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由吉林省磐石市红光中学歌舞团表演的节日《铁血少年营》,荣获“年百花齐放——央视微电影青少大联欢”最受观众喜爱节目金奖。这部以《铁血忠魂李红光和他的战友》一书为创作蓝本,反映二十世纪30年代,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白山黑水革命根据地如何与日寇机智灵活周旋、顽强勇敢搏杀的创作,博得了超高人气。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也许正是因为它较好地诠释了我们这个时代期许祖国未来一代对国家、对民族的思考,展现了那个血雨腥风年代,孩子们不一样的人生。

这只是磐石市红光中学长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一个缩影。作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以抗日民族英雄李红光将军名字命名的学校,正用新时期的东北抗联精神,教育孩子们心系国家、胸怀天下。

“红光精神教育促进会是我们的智囊团,每年,他们都帮助学校制订年度计划,与老师一起沟通开设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红光中学校长金日东道出了其中奥秘。

像红光精神教育促进会这样,旨在挖掘、整理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社会组织,在磐石还有不少。记者在红光中学的一栋教学楼里,见到了担当学校课外辅导员的这几位“智囊”,他们大多是从不同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为社会发挥点余热”,而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是抗联精神的研究专家。

一张标注着每一处东北抗联在磐石开展革命斗争的遗址地图,旁边对照摆放一本厚厚的《磐石红石山红色旅游开发项目书》……这是记者在磐石市旅游开发办公室见到的场景。磐石市旅游办主任孙启国告诉记者,不远的将来,以红石山为主景区,以山脚下红石村、福安村为景区联动开发村落群为带动的红色休闲旅游带,将给磐石带来可观收益。届时,一条绵延近百里的红色景区,将带动一个产业链,助力磐石腾飞。

而在基层,磐石市黑石镇党委书记刘志生则向社会传递着最强烈的呼声,“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挖掘、搜集、整理抗联在我们当地战斗及生活的故事,因为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条龙岗山脉是我们的红色根脉。”

从无形到有形,从政府到民间,东北抗联的发源地——磐石,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一轮挑战,将东北抗联精神从意识层面变成现实动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进程中,磐石市委、市政府为传承磐石光荣历史,正充分利用和开发红色资源,不忘初心,全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实力磐石、和谐磐石、生态磐石,造福革命老区人民,谱写磐石未来辉煌的乐章。”张静辉说。

临近采访结束,一块由日本侵略者立于“昭和十七年”即年所谓“满洲国十周年纪念”而立的“磐石神社”石碑被偶然发现,这块曾经被日本侵略者奉以精神寄托、意欲长期殖民统治的石碑,如今已经残破并被存放于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它昭示着历史,更警示着未来——提醒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日本殖民主义者当年立的“磐石神社”纪念碑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
白癜风胶囊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