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4日,磐石市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隆重召开,抗联英雄后代和省内外抗联史专家学者齐聚磐石。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 “杨靖宇、孟洁民、初向辰、李红光……这些名字始终在共和国的历史和土地上闪光。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在了吉林磐石黑土的地上。” 10月12日,抗联英雄杨靖宇之孙等20多位抗联后辈齐聚吉林磐石市,重走当年抗联路。 12日,磐石市举办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首届论坛,并邀请国内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专家、学者及抗联英雄后代,挖掘那段光荣岁月。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其孙马继民也参加了此次揭牌仪式。“头一次成立这个研究会,特别是今年国家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了,我个人感觉这六年对东北抗战的充分肯定。”马继民说,他的爷爷杨靖宇当年在满洲省委工作的时候,用的是“张贯一”的名字。而用杨靖宇的名字其实就是从磐石开始的。 和马继民一样的抗联后代还有几十人。虽在不同的城市,但平日里彼此都有交流。“我们有很多群,有北京抗联后代群,有东北抗联精英群,有研究会群,因为东北抗联人很多,特别东三省全国各地都有。我们都有责任,都有义务,来把抗联的精神宣传出去。他们是整个东北抗联将士们的代表人物,宣传他们的同时也是把整个东北抗联的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宣传出去。”马继民说,这是整个东北抗联的事,不是某一个人的事。 “我孩子也是90后,放假的时候,我带他在东北各地走走,让他亲身感受一下。”马继民表示,传承抗联精神是后辈的责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磐石是有历史、有故事、有温度的红色革命老区,是点燃抗日烽火、创建中共第一支抗日武装的宝地,也是杨靖宇创建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发源地。 彼时,磐石系满洲地区战略要冲,战略意义重大,当地无数优秀儿女由此投身报国。在纪念馆可以了解到,英烈们牺牲时大多20-40岁。 青春芳华,刹那即逝。 揭牌仪式上,7名抗联后代向磐石市博物馆捐赠了部分烈士遗物。原中共磐石执行县委书记朴奉的儿子朴虎杰捐赠的是一枚特殊的金戒指。“抗战时期,我父亲在家里办公,母亲就追随他,那时母亲给杨靖宇送信,送情报,是杨靖宇当时的地下交通员。我记得我母亲说,杨靖宇给过她一枚戒指,留作纪念。母亲一直留到最后。”81岁的朴虎杰表示,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的首次成立,是为了纪念抗日先辈的丰功伟绩,是革命传统的延续。 编辑:韩玉霞 中新社 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揭牌抗联后代忆前辈烽火岁月 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揭牌抗联后代聚吉林忆前辈烽火岁月 中新网吉林10月13日电(记者苍雁)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10月13日在吉林磐石举行揭牌仪式,相关专家学者及25位抗联后代齐聚磐石,追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磐石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吉林市南部,地处松辽平原向长白山脉过渡地带。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抗联第一军的发祥地就是磐石。 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前身是年6月成立的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历经多次更名扩建,年6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是东北抗战将领中的杰出代表。 杨靖宇之孙马继民也参加了此次揭牌仪式。马继民说,他的爷爷当年在满洲省委工作的时候,用的是“张贯一”的名字,而用“杨靖宇”的名字就是从磐石开始的。 “我孩子是‘90后’,放假的时候,我会带他在东北各地走走,让他亲身感受一下。”马继民表示,传承抗联精神是后辈的责任,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抗联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 在揭牌仪式上,有7名抗联后代向磐石市博物馆捐赠了部分烈士遗物。原中共磐石执行县委书记朴奉的儿子朴虎杰捐赠的是一枚特殊的金戒指。 “抗战时期,我父亲在家里办公,母亲给杨靖宇送信,送情报。我记得我母亲说,杨靖宇给过她一个戒指,留作纪念。”81岁的朴虎杰表示,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的首次成立,是为了纪念抗日先辈的丰功伟绩,是革命传统的延续。 揭牌仪式后,抗联后代驱车前往位于磐石市的两处抗日根据地,并向纪念碑敬献鲜花,以示哀思。(完) 中国新闻网 首届东北抗联第一军论坛在抗联发祥地吉林磐石召开 中新网吉林新闻10月14日电(记者苍雁)14日,首届东北抗联第一军论坛在吉林磐石召开。50余名抗联后代及相关专家学者齐聚磐石,重走抗联路。其间,一张珍贵的抗联将领姜振东的照片也被首次批露。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曾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一批抗日名将。由杨靖宇担任总司令的东北抗联第一军发祥地就在吉林磐石,位于磐石市郊的红石砬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 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一处处长王宜田称,东北抗联第一军在抗联11个军里战斗力最强、内部建设最完整。杨靖宇作为代表人物,其军事才能和党性修养、人格魅力,都是顶级的。“中国抗日战争由8年改为14年,这是对东北抗联的重要认可。抗联一军在磐石成立,也是杨靖宇亲自缔造。这次邀请包括杨靖宇之孙马继民在内的一军后代重走抗联路,意义重大。”王宜田说,现在东北各地,包括黑、辽两地,都在以多种形式的纪念东北抗联那段历史,掀起“抗联热”。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还邀请了一名特殊的山西青年。26岁的武凌宇系山西樊县人,现就职于陕西榆林一家能源公司,担任技术员。其曾外祖父孟兰芝在抗战时期是当地的一名地下交通站站长。“我曾外祖父后来被汉奸出卖,行刑前拍了一张照片。那时我外祖父才两岁。”多年来,武凌宇的外祖父始终在寻找父亲的遗照。从小在外祖父家里长大的他,大学毕业后也在坚持寻找。“是家族的情结吧,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抗战的历史,并且收藏了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武凌宇在日本回流的抗战时期照片中,偶然发现了抗联将领姜振东的照片。“这是姜振东行刑前在日本宪兵队拍的照片。”武凌宇辗转联系到姜振东的后人,得知这是姜振东生前唯一一张照片。“那时,在行刑前,日军认为够级别,上档次的人才给拍这样的照片。” 据悉,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沧陷。作为抗日山林队“占山好”的首领姜振东自立山头,起兵抗日。杨靖宇创立东北抗联第一军,姜振东所部接受改编,担任直属部队的辉濛支队支队长,后整编为独立第七师,姜振东任师长。年9月,姜振东被捕后,被敌人砍断颈部,惨烈就义。 “东北抗联无论从自然环境和敌情来说,都是最严重的。抗联战士非常英勇,值得尊敬。”武凌宇在工作闲余,收集大量资料,并倾尽所有购买回流的珍贵影像。此次,武凌宇将姜振东行刑前所留下的珍贵照片捐赠给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馆长李秋虹表示,目前,磐石馆内藏有多件抗联文物。 “纪念馆是免费对市民开放的,每天的参观者很多,现在磐石的社区、乡镇都在讲抗联故事及故事展。全民讲抗联,也是对先辈的一种缅怀。”李秋虹说。 吉网 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揭牌追忆峥嵘岁月学习抗联精神
10月13日,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在吉林磐石举行揭牌仪式。各级领导以及相关专家学者,还有25位抗联后代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共同追忆了那一段峥嵘岁月。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之孙马继民也来到了现场。 磐石市委书记张静辉和马继民先生共同为磐石市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揭牌。 在揭牌仪式上,有7名抗联后代向磐石市博物馆捐赠了部分烈士遗物。 揭牌仪式后,抗联后代驱车前往位于磐石市的抗日根据地,并向纪念碑敬献鲜花,以示哀思。 在红石砬子抗日革命根据地大家参观了八家子沟红军密营、医院等遗址,并由磐石市抗联第一军研究会会长高永良为大家做磐石抗日斗争史的主题讲解。 磐石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吉林市南部,地处松辽平原向长白山脉过渡地带。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抗联第一军的发祥地就是磐石。 下午时分,大家共同驱车前往明城镇参观了抗联遗址。 磐石市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个行政村,总人口54万。磐石市历史文化深厚,青铜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其地理区位优越,是长白山的门户。 10月14日上午时分,举行了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首届论坛。 磐石市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的成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东北抗联精神,踏寻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发展轨迹,追忆东北抗联第一军在磐石的峥嵘岁月,不忘初心,不忘来路。 对内发挥好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的重要作用,对外强化抗联精神的宣传和推介,加强与兄弟县份红色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互动沟通,共享红色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 吉网吉刻APP记者王书桥 法治中国吉林频道 抗联英雄杨靖宇之孙等20余位抗联后辈齐聚吉林磐石重走抗联路 法治中国吉林10月13日电(迟飞)10月12日-14日,吉林省磐石市举办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首届论坛,并邀请吉林省内外研究东北抗联的专家学者及抗联英雄后代,参加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揭牌仪式,重走抗联路。 13日上午8时30分许,在吉林省磐石市博物馆举行了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揭牌仪式,包括杨靖宇之孙马继民在内的多位抗联英雄后辈参加,并向吉林省磐石市博物馆捐赠抗联英雄生前用遗物。 磐石市委书记张静辉和马继民进行了揭牌。 我们遇见吉林市 烽火磐石丨东北抗联第一军首届论坛重现 “红色时光” 文丨十里 “杨靖宇、孟洁民、初向辰、李红光……这些名字始终在共和国的历史和土地上闪光。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在了吉林磐石黑土的地上。” 10月12日至14日,吉林市下辖磐石市,抗联英雄杨靖宇之孙等20多位抗联后辈齐聚这里,重走当年抗联路。 12日,磐石市举办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首届论坛,并邀请国内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专家、学者及抗联英雄后代,挖掘那段光荣岁月。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其孙马继民也参加了此次揭牌仪式。“头一次成立这个研究会,特别是今年国家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了,我个人感觉这六年对东北抗战的充分肯定。”马继民说,他的爷爷杨靖宇当年在满洲省委工作的时候,用的是“张贯一”的名字。而用杨靖宇的名字其实就是从磐石开始的。 和马继民一样的抗联后代还有几十人。虽在不同的城市,但平日里彼此都有交流。“我们有很多群,有北京抗联后代群,有东北抗联精英群,有研究会群,因为东北抗联人很多,特别东三省全国各地都有。我们都有责任,都有义务,来把抗联的精神宣传出去。他们是整个东北抗联将士们的代表人物,宣传他们的同时也是把整个东北抗联的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宣传出去。”马继民说,这是整个东北抗联的事,不是某一个人的事。 “我孩子也是90后,放假的时候,我带他在东北各地走走,让他亲身感受一下。”马继民表示,传承抗联精神是后辈的责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磐石是有历史、有故事、有温度的红色革命老区,是点燃抗日烽火、创建中共第一支抗日武装的宝地,也是杨靖宇创建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发源地。 彼时,磐石系满洲地区战略要冲,战略意义重大,当地无数优秀儿女由此投身报国。在纪念馆可以了解到,英烈们牺牲时大多20-40岁。 青春芳华,刹那即逝。 揭牌仪式上,7名抗联后代向磐石市博物馆捐赠了部分烈士遗物。原中共磐石执行县委书记朴奉的儿子朴虎杰捐赠的是一枚特殊的金戒指。“抗战时期,我父亲在家里办公,母亲就追随他,那时母亲给杨靖宇送信,送情报,是杨靖宇当时的地下交通员。我记得我母亲说,杨靖宇给过她一枚戒指,留作纪念。母亲一直留到最后。”81岁的朴虎杰表示,东北抗联第一军研究会的首次成立,是为了纪念抗日先辈的丰功伟绩,是革命传统的延续。 观谏时刻 火红枫叶英烈染 枫叶正红,风静天沉,一路走来,冥冥之中总感觉有某种力量在我的周围萦绕。 这是一条不平常之路,86年前,这里走出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后来发展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杨靖宇将军的领导下,抗联一军成为一杆大旗威震东北!这条路,也是东北抗联史中最光辉的一个章节。 从吉林的磐石市内,到红砬子山抗日跟据地,也就20多公里的路程,当年抗日根据地的给养和军需品都是从这条路运往的,走着走着,人群中好像有一个大个子,那不是杨靖宇将军吗?再仔细一看,是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先生;队伍中出现了一位带着高度近视镜的人,那不是冯仲云将军吗?再仔细一看,他是冯将军之子冯松光先生;还有一位个子不高的人也走在队伍中,那分明是韩光啊!他可是中共满洲省委,南满的巡视员,再走近一看,原来她是韩光的女儿韩晓明女士,真的太像了!夏天,我还在北京采访过韩光老先生,老人家当年说话的单调又在我的耳畔响起…… 要说最像的,还是我身边的这位邓蕴超先生,他可是东北抗联一军三师政委周建华将军之孙…… 这么多的抗联烈士和英雄的后代云集到吉林磐石,不仅仅是要重走抗联路,还要成立国内第一家抗联一军研究会,能应邀参加这样的盛会,也是对我这些年来对抗联情怀的一种认可吧! 要说自己的抗联情怀,也是命运中的一种巧合和安排吧!我的父亲关恩麟虽然是年8月底参加护矿队的,后部队划分为东北民主自治军,介绍我父亲当兵的人就是抗日武装的战俘王世仑。而我的祖父关秉衡先生,原来在东北军从军,后来军队也打过日本,再后来,祖父开金矿也资助过东北抗联。正是因为这些吧,我才能在年,策划拍摄了长达十四集的抗联专题片《黑土地上的抗日烽火》,也就是在那一年,我采访了韩光老首长,他说因为我是东北来的,才接受采访,其他的媒体采访他老人家都推掉了。也就是在那一年,我通过采访调查,才知道抗联一军三师的主要活动地点在是辽宁抚顺和铁岭一带,才知道抗联一军三师的政委周建华将军牺牲地70年无碑无文…… 通过一天多时间的接触,我感觉到抗联烈士和英雄的后代,真的不仅仅是遗传了先辈的DNA,就是性格和气质也是那么的相似:冯仲云将军的儿子冯松光,继承了父亲的柔情;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民继承了祖父的豪情;韩光之女韩晓明继承了父亲的严谨;而周建华之孙邓蕴超继承了祖父的机警,搞地下交通站的人,不机警能行吗?特别是在周建华在磐石交通站遗址碑处,邓蕴超先生和母亲姚秀娟女士及姐姐邓丽萍女士三个人的目光,凝固在一起,我仿佛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了当年地下交通站站长周建华和妻子闫庆莲和妻妹闫玉梅向红砬子山抗日根据地送情报、采购军需物质的情景。 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历史,就是东北抗联的血照,目前还有许多相关的历史需要更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研究抗联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四年艰苦抗战,能提供更加严谨的史实资料! 不忘初心,先辈走过的这些道路,是不希望后代再走的,但这种东北抗联的精神,不仅仅是需要抗联烈士和英雄的后代来传承和发扬,还需要举全国之力而为之!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那么忘记英烈呢? 军人之魂决定着民族的发展方向以及民族的安危,重视百姓对军属的态度更是不可替代的立国重要之本! 新浪博客:姜宝才 惟有传承是我责 冯松光 东北抗联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将军的长子冯松光,年10月14日在磐石市举办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研究会首届论坛上,进行了简短的发言,他的真诚和谦卑,透出其良好的家风和个人学养,受到与会者的称赞。转载冯松光的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同志们! 一踏上磐石这片土地,我的心情就特别激动,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的山川秀美,更因为这里是由抗战者、抗联前辈用鲜血滋润的土地,这里是东北抗战、乃至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最早的“红地盘”之一。 东北抗联一军的前身——磐石游击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创建的。 磐石是(有名的)“红地盘”,也是悲壮之地,很多抗日前辈在那场长达十多年的抵抗中牺牲了。杨靖宇、李红光等人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英雄,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著名抗战英雄。 我们此行,是一种精神“省亲”之旅! 我的老姐姐冯忆罗,她本想一同前来,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如愿,她让我捎来一句话:长白山是英雄的山,也是我们的根系所在! 英雄杨靖宇、父亲冯仲云、韩光伯伯等人,在80多年前都曾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巡视过磐石游击队。我妈妈薛雯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地下交通员,她生前曾多次回忆南满游击队的情况。当年她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到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前与张贯一(也就杨靖宇)接头,送他去磐石游击队,没想到这是他与杨靖宇的永远离别。 杨靖宇、李红光等人在磐石游击队的基础上,创建了东北人民光革命军也就是后来的抗联第一军,后来与二军共同组建为抗联第一路军。他们在长白山——在南满地区——在日伪的心脏里,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抵抗。 抗战胜利后,我那分别十二年的父母终于团聚,但是他们的战友杨靖宇等很多战友却永远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东北烈士纪念馆年成立,我妈妈第一任馆长。我小的时候,看到妈妈整天忙绿,她起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地下室清扫…… 当时我很纳闷,有一天,我悄悄跟着她到地下室,才发现了里面的秘密——母亲轻轻地、擦拭三个玻璃器皿……原来这里装着三颗头颅——我受到一种惊吓。母亲给我讲述三颗英雄头颅的故事,告诉我“他们”分别是——“杨靖宇”、“王雅臣”和“陈翰章”叔叔,这是令我永生难忘的一幕,直到今天,依然历历在目! 杨靖宇叔叔、李红光叔叔,以及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前辈们,我要对你们说:我们没忘记你们,我们不会忘记你们,历史不允许我们忘记你们!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东北抗联”,你们是这支英雄部队的化身! 杨靖宇身首合一,回到长白山安葬之日,中央派出代团前来参加杨靖宇烈士纪念馆落成仪式,当时我的父亲冯仲云和周保中伯伯都去了,抚棺凝视老战友…… 这是英雄的头颅,英雄头颅就在长白山之上! 我坦诚地说:父辈是抗联,但不等于我们是抗联。我们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地方!父辈的历史,让史学家去研究和解读。对前辈的最好怀念,就是传承他们的精神——惟有传承才是我们的责任。 冯松光(中)与杨靖宇将军嫡孙马继民(左一)、东北抗联史专家刘贤(右一) 最后,我读父亲发表于年的《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的一段话,作为最后的发言,这也是我们家族的心声: ……东北抗联在默默中和敌人搏斗了十四年,在这个悠久的岁月里,造成几许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很多人在战斗中牺牲了。对这些为祖国而流血的先哲烈士们,我们怎样去纪念他们? 他们都是我们勇敢的同胞,他们以他们鲜红而赤热的血,栽起来我们祖国复兴的花。他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铺平了我们光复的大道。 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他们全是为我们大中华民族的被日寇作了奴役的同胞。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他们的志气是超卓的,他们的毅力是坚决的,他们都能整个的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勇敢的精神。 ……他们在这个沦陷的长期中,尤其是从七七事变以后,几乎被人忘掉了,他们好像一些被弃的人,被抛在东北的森林中,雪原上和松花江的两岸旁,往来和敌人们,争夺着全民族的自由。有时他们聚在那儿唱着雄壮悲惨的抗日军歌,有时看着那秋岭上的归云,眼中含着痛泪忧望着祖国的天野。 那时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曾安慰了以往为抗日救国而牺牲了的地下先烈。他们何尝不在那个时候怀念着父母妻子?何尝不想到自己的生命可贵?但那个伟大而又重要的任务是担在了他们的身上,为了大众的解放,全民族的更生,这个高尚的思想竟整个地操纵了他们的精神主宰,他们受尽了饥、渴、风霜之苦,而方盼到今天这颗胜利的果实。 但是可惜,有的竟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的光复,未能亲眼看见盘踞在这十四年的倭寇离开这块土地。甚至于他们死了,连个名也未曾被人得知,想起来是很恸心的事…… .10.14于磐石市 责编:陈宇 编辑:瑞元 审校:梦昕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