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水痘麻疹风疹荨麻疹手足口幼儿急疹各种出疹 http://www.danchunkangzhen.com/kzzl/4867.html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刊头题字姚景林第期

机遇,往往只是一个爆发点而已。

中国申办筹备奥运会的契机,成就了姚景林向世界传播中国书法文化的一段光芒四射的人生历程。

这看似偶然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凝重沧桑的传奇故事。

——作者手记

他从大山里走来

——书法家姚景林和他的传奇人生

□佟道俭

01

来自瑞士洛桑的信息

时间:年8月8日;

地点:北京亚奥大酒店;

事件:姚景林书法艺术走进奥林匹克媒体见面会。

会议主持人公布了来自瑞士洛桑的信息: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给中国北京书法家姚景林发来了感谢电:亲爱的姚先生:借此机会,对您通过您的同事来访洛桑期间给我带来的精湛书法表示感谢。您的好意令我不胜感激。祝您全家幸福,事业有成。罗格。

罗格名字的后面,盖着他的中国字印章。

要弄清事情的原委,还得回到同年3月。

中国《萨马兰奇》纪录片摄制组准备到瑞士洛桑采访国际奥委会领导人,带什么样的礼品成了当时摄制组成员议论的焦点。有人提出赠送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作品。问题是,摄制组离京赴瑞只剩三天了。赠送哪一位名家的书法作品?谁能在这三天时间里完成包括构思、书写、装裱的全部任务?谁能够不计报酬、无怨无悔地为《萨马兰奇》摄制组洛桑之行无私奉献?

摄制组负责人最终敲定了一个人——中国书画名人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景林。

姚景林二话没说,临危受命、仓促上阵。

三天的时间只是个虚数,有效时间只有四十几个小时。他只能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干。

他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写下了“日泽月润”的条幅,寓意罗格执掌的国际奥林匹克事业日新月异;给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写下了“寿”字的条幅,寄语萨翁健康长寿;给国际奥委会协调主席威尔布鲁根写下了“厚德伟业”的条幅,意指他所从事的体育协调工作造福于全人类。除此之外,还给20位多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每人写了一个条幅。

国际奥委会决定,这些珍贵的书法作品由国际奥委会博物馆统一收藏。

至此,姚景林成为中国书法作品进入奥林匹克的第一人。

媒体见面会结束以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79家新闻单位均在第一时间对此作了报道。

姚景林,这位为书法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东北汉子,开始以一个全新的亮丽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

02

启蒙

在连绵起伏、群山环抱的长白山余脉中,有一个叫谢家街的小山村,它隶属于吉林省磐石市明城乡,距离磐石市区30多公里。

年,姚景林就诞生在这里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民家庭里。

姚家共有5个儿女,姚景林排行老三,上边两个姐姐,下边两个妹妹。虽然是独子,但父母对他并不娇惯。从他懂事的时候起,父母就带着他打柴担水、开荒种地、编织草帘子。姚景林心灵手巧,农活一学就会。

玩是孩子的天性,姚景林小时候也贪玩。不过每次和小朋友玩,指挥官肯定是姚景林。因为他机敏、聪慧、组织能力强,所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村子里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无论比他小的还是比他大的,都愿意听从他的指挥。玩伴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姚司令”。

如今姚景林回乡探亲,那些上了年纪的人都齐声欢呼:姚司令好!姚司令辛苦了!

姚景林上学前,有一个最大的嗜好就是看他家墙上糊的旧报纸,看那报纸上一个一个的方块字。然后拿着一根小木棍,在地上不停地划拉。

时间长了,七十多岁的姥爷明白了外孙子的心事。有一天,他上山砍了一担柴背到集市上卖了,给外孙子换回几根麻杆铅笔和几本质地粗糙的“田字格”。

乐得屁颠屁颠的姚景林,在他5岁的时候开始使用铅笔写字。

姚景林家里的日子虽然过得不错,但父母却大字不识一个,没办法对他进行辅导。他人生中的第一位书法启蒙老师,应该是公社文化站高老爷子。

高老爷子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老学究。有一年春节,村里邀请他给乡亲们写春联。面对眼前的一叠叠红纸,高老爷子略一沉思,便提笔直书,不一会,形态各异的真草隶篆便跃然纸上。姚景林看呆了,醉了,连家都忘了回,饭都忘了吃。

年,姚景林考上了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学校里有一位教体育的张老师,书法造诣甚高。姚景林知道后,有事没事总往他那里跑。张老师告诉他,学书法必须使用毛笔,必须寻碑觅帖、临池不辍,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

从此,姚景林就像换了一个人。他从兰亭入手,苦临颜柳魏碑。凡是能够写字的东西,都成了他苦练的载体。他出门总不忘带一只毛笔,写信、写入党申请书、写思想汇报,甚至开会记录,他都用毛笔来写。

毛笔俨然成了他第二条生命。

同学们送给他一个新的外号——“复古派”。

03

艰难的转身

姚景林从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毕了业,先是在三线厂做政治工作。年调回家乡磐石市,在市委工交部、组织部工作。

在组织部工作期间,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里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姚景林奉命到磐石市磐郊乡蹲点。

磐郊乡是远近闻名的后进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不仅解决了干部的思想问题,而且抓出了“山区想要富,全靠党支部”的典型。《吉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做了报道。这个典型后来被中央组织部列为基层组织党员教育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吉星高照》即取材于此。

年,姚景林被任命为磐郊乡党委副书记。到任后,他把这个乡的党建工作和治安工作抓得井井有条。年终评比,磐郊乡被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及省公安系统列为先进单位。

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顺风顺水的时候,全国第一波下海经商的浪潮席卷而来。姚景林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朝九晚五”的仕途生活,虽有波澜,但只要奉公守法,会是一条坦途;一条是到文化的商海里去游泳、去搏击,轰轰烈烈地干一番自己想干的事业。

想了几天,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向组织部门递交了辞职报告。

年,姚景林辗转来到北京。

他先是在一家报社当记者,后又到中国经济文化杂志社当办公室主任。工作没的说,但工资给的太少了。每月工资一百出点头,去掉房租水电交通费,所剩无几,吃饭都成了问题。更让人头痛的是,家里客人多:有来京看病的,有出差办事的,有文友来访的。有人戏称,姚景林的家是他亲朋好友的“驻京办事处”。

为了解决招待费不足的问题,他常常厚着脸皮向邻居和同事借。借的钱多了,暂时又还不上,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有一次,磐石市政府的一位领导到家里看望他,正好赶上他买了一些稀烂贱的“堆菜”回来。面对姚景林的生活窘境,这位领导很难过,他语重心长地说:“景林哪,没成想你这个北飘一族竟飘成这样。跟我回去吧,家乡缺你这样的人,回去还干你的老本行。”

姚景林谢过领导的好意,认真地说:“好马不吃回头草,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能干、肯干、任干,我想牛奶面包会有的,房子车子也会有的。”(待续)

作者简介

佟道俭系吉林市第八、九届政协委员,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吉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高级记者职称。退休前曾任江城日报社副总编辑、吉林市文联副主席兼短篇小说杂志社社长。有12部文学作品集、新闻作品集、影视作品集、翻译作品集出版;有7篇散文和杂文获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

投稿须知

咱们村地球村-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编辑亚静

●篇原创内容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