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现今已成为汕头中心城区的华坞,古称鲎坞,因为在宋元两朝隶属小江盐场,明嘉靖年间设置澄海县后,才有了华坞晴雪(澄海旧八景之一,以雪喻盐)的说法。到清乾隆年间,澄海县在此地设站收税,因附近有个军队驻守的沙汕头营讯,故简称汕头。这是汕头名称的由来,从地名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出汕头曾经是一个鲎鱼遍野的地方。

就连一海之隔的达濠岛,我都怀疑其“濠”字是由“鲎”字谐音而来,证据之一是达濠岛靠近汕头港的这一边被称为“磐石”。咱们中国的汉字虽然数目不少,但有繁体“学”字头的字却不多,除了与学校有关的“黉”、“学”、“觉”之外,其实只有一个“鲎”字。磐石的“礐”字虽是个古字,但生僻极少使用,,很可能是因为旧那地方鲎鱼很多,岩石也很多,才被翻出来当成地名,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岩石重叠如鲎卵的意思。

以上的猜测,是我在写作时涌现的联想或灵感,不管是否牵强附会,我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明,鲎鱼曾经广泛地分布于潮汕并且影响着潮人的生活方式。实际的情形可能也是如此:首先,在我读过的潮汕地方志书(可以理解为地方重大事情的记录)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鲎鱼。如明代的《三阳志》就载:“至于海错,如鲎鱼……入韩公《南食》所咏。”民国《南澳县志》则说鲎鱼“壳可为瓢”。古人还常常用鲎鱼的壳瓢“作冠为杓”,以尾为如意,或烧壳避蚊。

其次,广泛流传着一些与鲎有关的民俗谚语。除了之前提到的鲎粿食俗,还有“老实过鲎”、“枭过鲎母”、“鲎母掠来刣,鲎公放落海”、“好好鲎刣到屎流”等潮汕俗语。这些俗谚,都是活着的语言,是在对鲎鱼生活习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虽历经时代变迁,至今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举例来说,雌雄鲎鱼在生理结构上原来是有所区别的,在鲎鱼腹部的六对附肢中,雌鲎的前五对为钳状,便于爬行和捕食;而雄鲎的第二和第四对却是钩状,以便在繁殖季节用来钩搭雌体。如果抓住了雄鲎,雌鲎因为被钩住跑不掉,只能乖乖被擒,这就是“老实过鲎”,常被引申为能够坦白招供,乖乖就范。如果因故松脱,雌鲎就会逃之天天,反之雄鲎却会不顾危险在附近徘徊寻找雌鲎,这是“枭过鲎母”的由来,引申义是女方无情无义。“鲎母掠来刣,鲎公放落海”主要是流行于南澳的渔谚,因为雄鲎瘦小无肉,兼之重情多义,渔民抓到后一般都将其放生。

至于“好好鲎刣到屎流”,词义颇似弄巧成拙,形容将好事情办坏。原来鲎鱼因为生理结构奇特,一般人都不懂如何宰杀,即使勉强动手,往往落得个肠破屎流的结果,白白浪费了美味的鲎肉。正确的杀鲎方法是,要将鲎尾压紧在鲎背下面,然后从腹部的“鲎百册”即鲎腮动手,一片一片分割,再依次取下脚肢和鲎卵,最后斩断头尾骨,由尾部一刀将整只鲎肉刮取下来。

张新民简介:知名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汕头市潮菜研究会会长。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做的好
治疗白癜风什么方法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