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比拟,包括“拟人”与“拟物”。以物拟人,是拟人;以人拟物或以物拟物是拟物。拟人的例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要是您理解成“感时花”使我“溅泪”,“恨别鸟惊”我“心”,那么就不是拟人了)。拟物的例子:“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秦观《减字木兰花》)②“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的石阶/一路嚼了下去”(洛夫《金龙禅寺》)③(②是以人拟物,③是以物拟物)看懂了吗?看不懂的话,我们抓住一个“拟”字来分析下。“拟”就是“模拟”。模拟的是什么?是动作,是表情,是情态。这三样都是活的、动的、变化的,而不是死的、不动不变化的。所以辨别是不是比拟,抓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即可。例①抓“溅”和“惊”。花和鸟不会流泪、惊心。所以一个“溅”,一个“惊”就把花鸟拟人化了。例②抓“断”。人伤心“断”肠,看起来像篆香“断”续,这是把人的感觉物化了。当然,“断”也是双关。例③抓“嚼”。羊齿植物,叶缘像羊齿而已,它能“嚼”下去,这就把羊齿植物幻化做羊了。为什么要淡化“比”字呢?因为一提“比”容易和“比喻”绞和不清。在网上给出的一些例句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这里面只有“比”,没有“拟”,只有静态的描述,没有动态的刻画,所以是比喻,而非比拟。改一改:“愿作比翼鸟双飞,愿作连理枝相缠。”就有了“拟”。再比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这同样是比喻——添加两句,也有了比拟:“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齐活。比拟的“机制”与“原理”是比较复杂的。有些来自描写,勉强属修辞格。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更多的来自想象、感受,包括错觉、移情。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再如,“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