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看了一篇解放前一位中山大学学生写的《石牌三年》,把我引回了80多年前的石牌,再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民国大学城旅程。很多建筑我已经在第一篇已经列出来了,这一回先补充有关漏网之鱼。 一、关于遗漏的建筑 明远亭 这个建筑在我四次的石牌寻访中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远,我并没有能找到其真正的位置,殊为遗憾。而曾经的一次,我在广外艺的一个小山坡中与之擦肩而过。 明远亭,旧时石牌大校区的民国建筑,先系中大地盘,后系广工地盘,现系广外艺地盘,亭碑置于华工,与工农老建筑遥相呼应。该亭坐落五山制高点,可俯瞰石牌校区。 很奇怪的是,明远亭铭居然和老校碑石,在位于华工2号楼东侧找到,嵌墙上的为“国立中山大学新校舍记”,而躺地下的则为“明远亭铭”,“舍记”为时任校长邹鲁所撰写,记述石牌校区现况及远景,年被发现已崩裂残破。碑石置于山腰角落,无人问津。 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把这么重的石碑藏至华工2号楼东侧,直到年才重建天日,这个真是一个巨大的疑团,无从考证。 民国的遗物,字迹已经很不清晰,但碑文的内容还是能在网上百度得到,对于研究那个年代石牌状况及远景,还是很有历史看点。 工学院强电流实验室 在第一篇关于原中大建筑,我并没有把该建筑列进我认为值得描述的范围中,原因在于该建筑的保护方式实在让我很失望。 该建筑原为石牌校区其中的三期建筑的杰出代表,但如今虽现建筑基本框架仍存,但内外都已彻底改造,华工文物普查时曾对该实验室做过鉴定,该建筑已经没有了保护价值。 建筑如今是华工的10号楼,现为华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筑的改造已经完全违背了建筑原本的初衷。该失败历史建筑保护的例子,将成为我们对于历史建筑重新鉴定的一个重大历史记号。 刘义亭 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梁山山腰上,伫立一山间小亭——刘义亭,它是为纪念晚清抗法援越和抗日保台著名将领刘永福,在地处刘永福当年屯兵遗址,由当时的湖南省主席何云樵捐资千万建造而成,此亭始建成于年2月,而后年和年两度修缮,以纪念将军功绩,供后人缅怀。 二、石碑文化 《石牌三年》其中这一段很吸引我。“我们的校园,有好几块大磐石,散布在山坡上、大路旁,或是小湖边。石都很好,其中小的直径也有一二丈:大的就像一座小丘,这些石,在开发校园时,如果没有人主张保留,也许会被省事地全部炸去,那就大煞风景了。这些石所以能保存,我相信邹校长一定曾经参加意见.因为每块大石上,都刻有邹校长的题字,这些题字,在我们迁进石牌时,就已经刻好,可见是邹校长早经策划的。其中有两段题字,我至今仍然紧记在心,时刻不忘。其一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八字;其二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十五字;因为刻字的石都位于我们日常散步的必经之路,时常熟读在心,对我以后治学和做事,每遇困难,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石牌校园从一片荒地发展成30年代初见规模的中大新校,校长邹鲁四处奔走,出力甚多。按他回忆录的说法,“当时焦头烂额的情形,真非笔墨所能形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句话,他可谓感触良多,而这八个字体现的创业精神,在30年代和战后复校后都被广为宣传和倡导。例如他的诗作“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又如40年代初在坪石的撰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把我们母校的石牌校址建成大学城》。尽管同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八字的石碑早已经不知所踪,这八个字也刻在了风景石上,给学生长久的教育。而后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成为了中大的校训。 三、草坪文化 细心的我们都会发现,在中山大学的几个校区,草坪文化都是校园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为文明路校区。 石牌校区 康乐校区 四、关于原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建筑布局的思考 时下在广州,如果你说“石牌”,人们便会想到天河区那块高楼林立、热闹非凡的“旺地”。此地最早有人居住始于宋朝,由于周围存放有不少石马、石龟、石鼓,人们把村名改为“石牌”。直到了清末,石牌仍是一条普通的村庄,属番禺县鹿步都管理。“石牌”的名气真正大起来,那是年代中山大学从文明路搬来之后的事情。 后来的石牌校区,在民国时期也是荒山野岭,原属国立广东大学第二农场所。石牌一带早在清末已经是广东省农林业的试验场。年10月,广东为配合推行新政,成立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附设农业讲习所筹办处,年改为广东全省农林试验场。 年8月,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把石牌校区所在地开辟成第二农场,面积约多亩。年,考虑到第二农场一带辽阔、农田较少等条件,国立中大校方筹划在该地建设石牌新校。同时广州市政府又拨给相邻荒地约多亩,作为石牌校园的一部分。 依我看来,能够充分利用这片东郊的荒地极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建成这样一座东西对称的大学,足见当时策划者深谙中国古建筑依山傍水的情怀。 格局清晰的山水地貌之势,这对石牌校园整体规划与建筑布局起到决定性影响。 整个学校的布局呈现钟型结构对称,农学院位于学校最顶部,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以农为先的格局。只是可惜因为抗日战争的关系,原本位于农学院顶部的主教学建筑并未完工。如今该地在年建成了华农的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在年卢沟桥事变开始前,石牌校园基本实现了建设计划,除大礼堂、博物馆、农学院等几处建筑未及建造外,其余余栋建筑和构筑物先后建成,呈现出依山傍水、红砖绿瓦的校园布局与建筑风貌。 《石牌三年》一文的第七节,曾经有一段话“行着行着,又走了半个钟头,还未找着校园的边界.大家不想再走下去.有人提议回头另走其他方向,于是我们回到出发处,改向西北进发,又走了个多钟头,望见瘦狗岭,才发现学校立在西北方的边界。我们经过瘦狗岭的山麓,去到"沙河",在新旗亭茶寮吃午饭。坐下时一看手表,已是下午一时,估计走了四五个小时,还只走了校园的一小部分,其幅员之大,可以想见。“如今华农和华工的范围之大,我都觉得让我步行走完两校之困难,可见当时中大的前瞻性有多强。 五、结束语 我并不是学习建筑的,但石牌校区的建筑依旧深深地吸引了我,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使得我对这里充满着对中国古建筑立意的各种好奇感。巧借自然,一脉相承,这儿的校园建筑布局智慧,成为近代中国国立大学将山水地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猴子14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