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18/9199297.html 第一站:大理汇合 首先我们在大理集合,初到高原先适应1-天。介绍以下景点游览: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苍山洱海、蝴蝶泉。 景点一: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白族风格为主的民居建筑群,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整座古城背靠苍山面对洱海。城内的街道呈棋盘式分布,石板路面青瓦坡顶的民居为白族建筑风格。古城内有民居、店铺、寺庙、博物馆、教堂、学校,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民俗,身处其中能感到白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虽几经修缮,但仍保留原有的格局。古城南北保留着完整的城楼,巍峨的南城门有块匾,上书“文献名邦”。 景点二:崇圣寺三塔 它曾经是南诏的象征,如今也是大理的标志性景点。三塔原是南诏时期一组规模庞大的佛教建筑的一部分,后因战乱等原因其他的建筑被毁,只剩下了三塔,成了后人凭吊历史的依据。主塔又名千寻塔,正东砌照壁,镌有“永镇山川”4字。崇圣寺三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三:苍山洱海 境内的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是大理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属横断山脉云岭余脉,由19座南北走向的山峰组成,平均海拔米,全长48公里。 洱海是中国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称,南北长公里,东西宽3至9公里,最大水深0.7米,平均水深10.米,蓄水量30亿立方米。 第四站:蝴蝶泉公园 蝴蝶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曾经有过蝴蝶成团翻飞的独特景象。而它的闻名却是借助于五十年代的电影《五朵金花》,现在泉水干涸,蝴蝶灭迹。 景点二:崇圣寺三塔 它曾经是南诏的象征,如今也是大理的标志性景点。三塔原是南诏时期一组规模庞大的佛教建筑的一部分,后因战乱等原因其他的建筑被毁,只剩下了三塔,成了后人凭吊历史的依据。主塔又名千寻塔,正东砌照壁,镌有“永镇山川”4字。崇圣寺三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三:苍山洱海 境内的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是大理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属横断山脉云岭余脉,由19座南北走向的山峰组成,平均海拔米,全长48公里。 洱海是中国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称,南北长公里,东西宽3至9公里,最大水深0.7米,平均水深10.米,蓄水量30亿立方米。 景点四:蝴蝶泉 蝴蝶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曾经有过蝴蝶成团翻飞的独特景象。而它的闻名却是借助于五十年代的电影《五朵金花》。 第二站:片马 经过6小时我们到达片马镇,中间经过片马垭口到达片马镇,片马镇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下辖镇,位于泸水市西部,高黎贡山西坡,东与鲁掌镇毗邻,西、南、北三面与缅甸接壤,面积为平方千米。 片马镇森林资源丰富,地下矿藏有金、铅、锌等金属矿和大理石、硅石、闪锌等非金属矿,主要景点有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片马抗英纪念馆、片马国门景区、听命湖等。 片马风雪垭口石碑 景点一:片马风雪垭口 首先我们到达片马风雪垭口,片马垭口是高黎贡山由我国内地通向国家二级口岸片马和境外的咽喉要道,这里海拔米,地势险要。垭口四周是绵延的崇山峻岭,两侧是高耸云端的山峰。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无常,时而云雾缭绕,时而飞沙走石,阴雨飞雪特别是每年的1月至次年3、4月,鹅毛般的大雪铺天盖地,垭口和附近的大小山头变成了茫茫雪海。由于这里受印度洋季风影响,由片马方向吹来的风特别猛烈,再加上山形奇特,垭口两侧深谷的狂风不时袭卷,当这一股风力大过于那一股风力时,被卷起的地上积雪就像海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推进,十分壮观。更奇特的是,当两股风力互不相让时,从地上卷起的雪花就像火箭似的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让人叫绝。因此,片马垭口便以“风雪垭口”著称于世。 片马风雪垭口日军炮楼遗址 景点二: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 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总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是国内唯一陈列驼峰坠机残骸珍贵文物,并辅之以详实图片资料全面反映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纪念在驼峰航线上英勇牺牲的中美飞行员这段惨烈历史的展览馆。 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大门 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内C-53运输机修复品 C-53运输机(Skytrooper,或称空降兵,英文又名Dakota(达科塔))是由DC-3民用客机衍生而成的军用运输机,为二战盟军中国采用机种。由DC-3客机改装而成的C-53于年1月原型机首次试飞,年开始装备部队。C-53以较好的飞行性能为优势,装备于中国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成为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军用运输机,主要用于空运物资和兵员,也可空投伞兵。 C-53运输机发动机残骸 景点三:片马抗英纪念馆 片马抗英纪念馆,原称:“片马人民抗英斗争胜利纪念遗址”。是按照年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怒江时,知悉片马人民在民族英雄、片马管事勒墨夺扒及带兵官褚来四的率领下,会同泸水各土司武装,充分调动景颇、傈僳、彝、独龙、怒、汉和白等各少数民族,给英国侵略军以沉重打击的事迹后,指示“可以立个碑、建个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要求修建而成。初属州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省教育厅颁布“三生教育基地”五位一体的殊荣。 片马抗英纪念馆于年1月开工建设,年1月30日竣工,总建筑面积.04平方米,年6月4日,纪念馆开馆。馆内共有3件文物和件文献、图片资料。 片马抗英纪念馆 片马抗英纪念馆雕塑 片马抗英纪念馆碑 景点四:片马口岸 片马口岸位于泸水县西部,处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坡腹地,南、西、北与缅甸接壤,总面积平方公里,海拔米,属典型的温带雨林气候。距省府昆明公里,是滇、川、藏进入缅甸、印度的咽喉和捷径,从片马到缅甸密支那约0公里,再向南挺进达东南亚各国和欧洲地区,比绕昆明、湛江、广州等地缩短海里的路程。 片马口岸(缅甸) 片马口岸(中国) 中缅界碑 第三站:知子罗 在滇西北的碧罗雪山上有个美丽的小村庄被称为“记忆之城”,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炊烟伴夕阳,云朵不流浪。 在云南西北部,静静地流淌着一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河流,当它流经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时,形成著名的怒江大峡谷。在怒江大峡谷的两岸,是巍峨耸立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在碧罗雪山半山腰上,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知子罗,被称“记忆之城。” 知子罗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地处匹河乡东边,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相邻。知子罗海拔米,距匹河怒族乡政府所在地19公里,距福贡县县城44公里,年平均气温13.8℃。 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知子罗曾是怒江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在年,因为预计可能出现山体滑坡,知子罗被撤销县制,居民们无奈撤往临近县城。 知子罗依山而建,道路呈“丰”字形,如果从高空看,应该是梯形结构。沿山路拾石阶而上,每一步都好像穿越回到30多年前。道路两旁的旧建筑,虽然有些破败,但无论从街道布局还是建筑设计,依然能从斑驳的痕迹里看出以往岁月的荣光。昔日著名的碧江就这么从地图上消失,而在原址上留下的就是所谓的“废城”—知子罗,而这也正恢复到它古老相传的名字。 曾经,知子罗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集市之一,人们从南诏国(今大理)到知子罗后,翻越碧罗雪山到达高黎贡山,再翻越高黎贡山就可以进入缅甸。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立碧江县临时政务委员会,年改称碧江县人民政府,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成立,知子罗成为怒江区委、区政府驻地。 至年怒江州府迁至六库前,知子罗一直是怒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后,知子办归原碧江县管辖,是县城所在地。知子罗正对高黎贡山,背靠碧罗雪山,从这里翻过碧罗雪山向东就进入通往内地的兰坪县、大理等地。它古时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而在解放后随着沿江公路的建设,人们无需翻山越岭,于是驿站逐渐荒废。位于半山腰的知子罗离山下公路甚远,交通不便,这也是成为知子罗荒废的重要原因。 年,经国务院批准,碧江县建制撤消,知子罗现归属福贡县管辖。 知子罗在傈僳语中是“好地方”之意。它曾是怒江州州府所在地,也曾是繁荣的碧江县城。随着怒江州府迁移到泸水市六库镇,碧江县也被撤县,这里一度从繁荣的城市成为空虚的村庄,被人们伤感地称为“废城”。 知子罗村所有建筑都保持着六七十年代模样,走在知子罗街道上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红色的年代,所以这里又被人们怀念地称为“记忆之城”。过一条小巷子,到达曾经的怒江州府旧址,高大的门楼,一看就是苏式建筑风格,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过去的繁荣热闹的政府大楼如今已人去楼空。 景点一:滴水河瀑布 去知子罗途中我们经过一个小众景点,不过值得一去,叫滴水河瀑布。地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由阴阳两瀑组成,阴阳瀑布相距约米。其阴山瀑布常年阳光难以照射,落差达多米,从海拔米处飞流直下;阳山瀑布落差达55米,宽5米,从海拔米处跌落,轰鸣声回荡在山谷间。两瀑布从阴阳坡跌宕成瀑布并流成河注入怒江,人称滴水河,有“千古情侣”之誉。◇位于泸水县片马镇雪山丫口东面峰峦的半腰,西北距泸水县城60km。有柏油路、弹石路到达。瀑布下的悬崖奇峰陡峭,四周分布有原始森林,古木参天。 通往瀑布的吊桥 滴水河 不知名的植物 野生芭蕉树 通往瀑布的小路 滴水河瀑布 景点二:老姆登 老姆登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东边。“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一座建在悬崖边上,红白相间的房子,就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基督教堂。走到教堂前,看着远山近草,那种乡村教堂的朴素和自然真的会让人心静如水。红色十字架直指天空,“神深爱世人”,字体鲜艳。[1] 该行政村隶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地处乡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公里。东邻兰坪,南邻知子罗,西邻棉谷,北邻沙瓦。辖红卫、防干等1个村民小组。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村国土面积45.1平方公里,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3.8℃,年降水量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7亩,林地.1亩。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老姆登基督教堂 老姆登教堂,青砖墙,红漆木窗,白铁皮屋顶,简单朴素。从外表看,这座教堂并不壮观,没有常见的玻璃彩窗、穹顶、和标志性的哥特式尖塔,有的只是长条凳和红漆木窗,但这更显出人们信仰的纯粹和虔诚。每个星期天(周三、周六晚上八点亦有),周边乡村的基督教信徒都会集中在这里做礼拜,他们聚集在这里虔诚的念诵赞美诗,对于那些和着太阳和泥土味道的朴实的人民,上帝就住在他们心里,他们像呼吸一样自然安详虔诚的哼出那些歌谣。村民唱圣歌是用傈僳语唱的,傈僳族的文字始自圣经的翻译,也为怒族所共用。 景点二:知子罗 图书馆旧址 工人俱乐部 原碧江县中学 原碧江县中学 第四站:丙中洛 丙中洛位于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著名景点有石门关、茶马古道等。 第一站:辣子咪溜索 怒江大峡谷中最后的溜索人辣子咪溜索成为景点保护;几百年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江河两岸的人们靠溜索飞跃天堑。高山峡谷里,一对对颤悠悠的溜索,支撑起老百姓的日常出行,却也挂满了辛酸和危险。近几年,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了“溜索改桥”项目,国家帮助西部边远山区群众结束溜索时代。作为交通工具的溜索逐渐告别历史舞台。溜索高手褚四华的任务,也由运送村民出行变成了运送游客观光体验。怒江旅行社带您了解怒江的溜索历史! 第二站:飞来石 年3月19日凌晨时30分,一块巨石悄然飞至,傲然屹立于一块近80平方米的扁型磐石上,当时,磐石上建有一幢民族中学三合小院校舍,巨石飞落立于院中,除北边小平房屋檐与飞石紧靠稍有损坏外,周围建筑毫发无损,卧居教师皆被惊醒,起身观之,“飞来之石”竟矗立院内,惊骇之余庆幸安然。巨石从天而降,重重砸在公路上,然后弹至6米高的民族中专三合院内的10米宽的巨石上。令人惊奇的是,它没有伤到任何人,也没有损坏房屋,并且是直直地立在巨石上。神奇的大自然总会给人类留下一些难题,从方位判断,巨石应该是从校园东面的碧罗雪山上面滚下来的。当年政府就组织了科技人员顺山而上,反复搜寻。始终没有找到巨石原来的位置,和滚下的痕迹。学校上面的山坡是一片包谷地,他们一直没有搞明白,一头牛走过都会留下蹄印,近千吨的巨石竟然不留一点蛛丝马迹。 第四站:丙中洛 丙中洛位于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州政府所在地六库39公里,距贡山县城43公里。东邻迪庆州德钦县,南连捧当乡,西接与缅甸接囊的独龙江乡,北邻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全乡国土总面积83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滇西北三大山脉即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与三江,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形成倒“川”字的“三江并流”核心区、怒江山北向南贯穿全境,东面为碧罗雪山,西面是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明显的高山峡谷地貌。著名景点有石门关、雾里村、重丁教堂、秋那桶、茶马古道等。 景点一:怒江第一湾 怒江,流经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称为怒江第一湾。湾中心有一个村子叫坎桶村,这里江面海拔余米,气势磅礴,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米,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小平原四周景物宜人,每到农闲季节或节假日,人们便到这里泛舟过溜,对歌起舞,坎桶村堪称峡谷桃源,处处是田园风光。 景点二:茶马古道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丙中洛乡雾里村的怒江峡谷沿线,有一段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这段古道开凿在悬崖峭壁上,宽约一米,高约两米,通往西藏察隅地区,是当年马帮进藏必经之路,如今是当地村民出行的便道,也深受探险者的喜欢。 景点三:石门关 怒江石门关侧面有两个石坠,形极似伞,称之石伞。崖顶有一块平地,周围生长着一种绝世棕榈树,每年自己脱壳一次,为世界仅有的表稀植物,目前仅有数百株。 怒江石门关当地人称之为“纳依强”,纳依是仙人洞的意思,强是关口的意思,意思为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石门关摩岩壁上共刻有五幅藏文版摩岩,第一、第二、第三幅藏-是教徒们对藏传佛教第十七世嘎马巴说的话,意为:“我们信仰你,我们尊敬你,嘎马巴”,第四幅藏-是释迦牟尼说“南无阿弥陀佛”,第五幅意为“山神保佑这里过往的行人一路平安,不要闹鬼,不要滚石头”。 每年端午节前后,时常会有数条颜色各异的大蟒蛇爬出山洞晒太阳,最长的约有10米左右,巨莽的出现使怒江石门关变得更加神秘。怒江石门关出现巨莽的历史最早在年前的佛经里有记载。传说石门关岩壁上的藏文,就是为了镇住被当地土著民族称为“龙”的 景点四:秋那桶 秋那桶峡谷是整个怒江大峡谷精华中的精华部分,原始森林茂密,瀑布众多,人在峡谷中穿行,沿途景色十分壮观。和怒江所有的村寨一样,秋那桶村里也有一座天主教堂,不过从其木制的外观来看,更像是座寺庙。 第五站:独龙江 独龙江,是流经西藏察隅县东南部——云南贡山县西部——缅甸克钦邦的河流,也是横断山脉西部“四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察隅县伯舒拉岭南部山峰然莫日附近,称为嘎达曲和美尔东曲;向南流经但当利卡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峡谷,即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族世居地),之后向西流入缅甸克钦邦,改称恩梅开江。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独龙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落差极大,水流湍急。 独龙江,系云南六大水系之一,伊洛瓦底江上游之干流、伊洛瓦底江之源(见《云南省志-地理志》、《云南省志-水利志》)。是云南西北部横断山脉“四江并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云南交界处西藏一侧察隅县伯舒拉岭南部山峰然莫日附近。源头部分称为嘎达曲,向南流经但当利卡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峡谷,即中国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之后转而向西进入缅甸,改称为恩梅开江。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因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独龙族世居于此而得名。独龙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落差极大,水流湍急。 独龙江发源于西藏察隅县境内,藏语叫“美尔东曲”;南下入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境后称独龙江;进入克钦邦后更名为恩梅开江。 独龙江独龙江河谷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河谷,位于云南省的西北角,境内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峡谷中保留着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山重水复,积雪冰封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它处在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中。独龙江作为“三江并流”的核心区之一,是除了人们熟知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它位于“三江并流”最西部的江河,被称为“第四江”。 独龙江被专家认定为“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馆”,是我国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那里居住着古老封闭的民族——独龙族。由于独龙江特殊的地理位置,进去旅游的人很少,但是那里的秀丽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文化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诱惑。 独龙江是伊洛瓦底江的一级支流,横跨中国和缅甸,在缅甸境内汇入伊洛瓦底江。独龙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流经云南省,在贡山县边境进入缅甸。 公开资料显示,位于中缅边境、滇藏交界处的云南独龙江大峡谷内,生活着人口不足的“太古之民”独龙族,是我国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由于长期封闭,这里曾被誉为“云南最后的秘境”。 这个世界上尚存的为数不多的纹面文化仅存在于独龙江孔当村至熊当村的上游地区。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全国总人口仅余人,绝大部分生活在独龙江流域。独龙族纹面女最年轻的已经60多岁,年纪最大的将近百岁,甚至于每年都有独龙族纹面女去世。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独龙族纹面女将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逝,我们的后代只能在书本中看到这个民族的纹面。也正因如此,她们的影像和生活弥足珍贵。年出现在纪录片《独龙族》中的纹面女齐乃,已于年10月去世,这意味着独龙族最后一个掌握纹面技术的老人去世,这项古老技艺永远失传了。过去,独龙族的每个村庄都有几个会纹面的人,“根据被纹者的脸型”以及其“喜欢的图案”来纹面。在纪录片中,时年70岁的齐乃给孙女米爱纹面,米爱只是接受体验而并不是真的纹面。 前方可以到缅甸 月亮瀑布 月亮大瀑布在独龙江下游中缅边界的我方一侧,距离国界约3公里,从独龙江最南端的钦郎当村需要沿着亚热带密林和河谷行进1公里左右,从远处马库村的山坡上远远可以望见。走近大瀑布,突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诗情画意、壮美无比的图画:悬岩如刀削斧劈,瀑布从天而降,仿佛一幅宽长的白练悬空,飘拂在天际。一帘高约00米,宽4、50米的瀑布从担当力卡雪峰顶侧的岩壁上喷涌而出,在60余丈高的陡壁上急流倾泻,溅起了弥漫山谷的水花。每逢雨天水位上涨,瀑布则像一条白色的巨龙直扑入汹涌的独龙江水,发出一阵阵轰隆隆的巨响,整个河谷如雷过顶,千山万壑响应,数里以外都能听到响声。这气势胜过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缅界碑 从月亮瀑布往前就是中缅41号界碑了,在独龙江乡钦郎当村南面,一条清晰的小路从旁边经过。这里是独龙江出国的最后一站,41号界碑无人看守。这条通往缅甸葡萄县的小路,从年1月0日起被云南省政府认定为中缅两国边民通行的步道。小道四周古木参天。据向导说,那边山更深,林更密,路更险,从这条小路过去6公里便是只有00多人的缅甸日旺族木克噶村,每年马库村过独龙族传统卡雀哇节时,木克噶的保长、副保长都会代表村人前来参加。木克噶而步行到葡萄县城则需要八九天。木克噶村的重要生活物资都要到中国的独龙江来采购。 清澈的独龙江水,顺流进入缅甸境内 过了中缅41号界碑后就到这个独木桥再往前步行6小时就是缅甸的女木克噶村了,我们在这里拍照后就返回了。 独龙江乡位于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之间的峡谷深处,居住着多名独龙族群众,由于长期与世隔绝,独龙族鲜为外界所知。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目前,这里的孩子们享受从学前班到高中的十四年免费教育,独龙族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保持%。 第一次走进独龙江时,光听独龙族的名字,我以为这是个彪悍、粗犷的民族。事实恰恰相反,独龙族人身材都比较瘦小,脸上总是挂着羞涩的笑容。今年91岁的肯国芳身高约1.3米,瘦小却有精神,看得出年轻时的眉清目秀,她是如今为数不多的独龙族纹面女之一。老人大概早就习惯了被外人目不转睛地打量,只见她回到里屋,再出来时,身上披了条独龙毯,脖子上还挂了好几串珠链。那是一张纹满了青蓝色花纹的脸。从眉心到下颚,图案以鼻梁为中轴线向两边散去,对称分布在肯国芳的脸上,像极了一只张开了翅膀的蝴蝶。凑近仔细观察,她的纹脸图案清晰,嘴唇下部的竖形纹较长,像是花边,眉心之间高高的鼻梁中的图案较密,如同一簇火焰。其实,肯国芳就是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她在镜头面前表现的落落大方,脸上一直绽放的笑容如同冬春的太阳,让我们感到温暖。面纱女来历独龙族纹面的习俗当起源于一种古老的信念,纹面限于妇女,俗称“画脸”。《新唐书》称“文面濮”,《南诏野史》称“绣面部落”,可见独龙族纹面由来已久。 少女十二三岁时就要纹面,有表示成年之意[1],而且出嫁前必须纹面。36位纹面女最大年龄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7岁。纹面时的年龄最大31岁,最小6岁,平均纹面年龄14岁,以1岁左右纹面最多。 面纱女起因至于纹面原因,纹面女们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为了好看,有的说是为了死后与灵魂相认,有的说是为了不被人抢去为奴,有的说是为分辨男女。有的为了死后能带走生前的东西。 纹面是一件极痛苦的事,一般是用一根荆棘刺出图案,用西南桦制成的染料着色。脸上血管、神经丰富,要红肿、剧痛3-5天,所纹图案终生不退。 纹面样式基本相同,不分氏族和家庭。在独龙河谷里,男子是不纹面的,而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就需要纹面。纹面时,少女先洗脸后直卧躺于地,一妇女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以小木棍不断敲击一根荆棘上的硬刺,从上至下地依图案刺戳破脸庞,再用锅烟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让其渗入皮下。一周左右,红肿消失,青蓝色的纹样便永留脸上。 但是在独龙江上、下游面纹有较大的差异,不但面纹图案多种多样,而且面纹的部位也有较多的区别:下游四乡及三乡地区大多只纹嘴唇下部的下巴部分,象男人的胡须一样,纹条成上下线形;也有部分连鼻子下人中部位的左右都纹上了。而来自独龙江上游的二乡、一乡的妇女则从额头起,面纹布满了整个脸部,仅仅是花纹图案不一样。有些老年妇女不但满仍面纹,连头发也剃光,只剩额前小小的一撮。如果不是纹面的特征告诉我:这是女性,我真会叫她一声“老大爷”呢!据说,从不同的面纹图案,当地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妇女居住的地方,是某个部落或民族的。 快乐的独龙小哥 独龙人家做客 纹面女 第五站: 察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察隅县东南部梅里雪山脚下。东南部与云南省德钦县、贡山县相邻,北及东北部与昌都地区左贡县相连,西邻竹瓦根镇、古拉乡。察瓦龙乡东西长43.75公里,南北宽.75公里,辖区总面积.95平方公里。草场总面积5.3万亩,草群覆盖率达60%以上。年6月,全乡共7个行政村,49个自然组。属多民族聚集区,居住着藏族、汉族、僳僳族、怒族、白族、独龙族等多个民族。常住人口人(年)[1]。察瓦龙乡是丙察察公路的中点和重要交通节点,是察贡公路、察察公路、察左公路的交汇点。察瓦龙乡一年一度的赛马节,是群众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察瓦龙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着广阔的原始森林,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白雪皑皑的梅里雪山,属于多民族聚集区,既可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领略到纯朴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