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警惕“黑中介” “黑中介”是指某些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变相收取各种名目费用。
打工者小胥去某中介公司找工作,缴纳了元押金后,接到的工作任务是在电线杆上刷公司宣传广告。 但这份工作他仅干了1个小时就被联防队员勒令停工了,理由是违背市容管理条例。 身无分文的小胥只好找中介求助,却被告知押金不能退。 随后找到了工商所的工作人员,才了解到这家公司是一家曾被取缔的黑中介。 防范提示: 求职者要核实中介机构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否包括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2 警惕“假猎头” “假猎头”是指某些诈骗人员自称“人才猎头”或者“高级猎头顾问”等,承诺向求职者提供高薪、高端职位,但须先缴纳服务费用。 陈某接到一位自称是“高级猎头顾问”的电话,对方准确说出其详细个人信息,并声称可以提供高薪职位。 陈某信以为真,便按“猎头”要求将简历投递给了对方,不久就得到面试通知,但要先通过网银汇款0元服务费,对方承诺入职3个月后返回。 陈某汇款后前往面试地点,找到的却是一家外贸公司,对方表示并未委托猎头招聘,当他再次拨打“猎头”电话时,对方已关机。 防范提示: 求职者要全面了解用人单位、招聘职位等情况,特别是报酬较高、福利优厚的岗位,尽量通过用人单位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如有需要,仅向有关人员出示即可。需要提供证件复印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 7 警惕“培训贷” “培训贷”是指某些培训机构将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求职人员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支付培训费用。 王某即将大学毕业,急于找工作的情形下听信某培训学校“培训后高薪就业”的承诺,在培训前按要求向某借贷机构办理了贷款。 然而,培训结束后,该学校并未兑现承诺,还让王某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王某意识到受骗,但因难以证明对方欺诈,最终无力维护自身权益。 防范提示: 求职者要增强辨别和防范意识,参加培训前一要看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二要看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三要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 同时,要注意保留足够的材料,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 8 警惕非法传销 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缴纳费用或者以购买商品等方式,取得加入或发展他人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非法传销一般以亲友极力推荐的途径传播,基本都以轻松赚大钱、无需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面试或工作地点都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张某即将毕业,听同学陈某介绍说有高薪工作。虽然工作地点偏僻,张某还是被高薪打动。 当他到达工作地点后,却被传销组织控制住。一开始,所有人都与张某专门攀谈友谊,却不提工作内容,后来就向张某介绍“网络营销”。 张某意识到被骗后想要离开,可房门已被锁死。张某想逃走的意图被发现,换来一顿拳打脚踢。张某家长报警后,民警将其救出。 防范提示: 求职者要了解国家有关禁止传销的法规规定,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树立勤劳致富、拒绝传销的防范意识。 综合上述案例,提醒广大求职者: 一是劳动者求职时,可到当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求职,如人力资源市场、职介中心、人才中心;也可到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荐认定的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求职。 二是找到意向工作信息后,要和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亲友沟通情况,冷静听取他们的意见或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建议最好咨询并参考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三个人以上的意见建议。 三是接到招聘邀约后,及时上网核实相关信息,特别是要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官方网站查询该用人单位注册或者备案情况,若查不到相关信息就说明该单位可能不存在。 四是一旦发现黑中介,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如遭遇求职应聘陷阱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请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 查询相关信息,可通过以下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