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3-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8月31日中午,磐石市中心商业区磐石大市场门前。

村民老刘和妻子倚在电动三轮车后,叫卖着刚从山上采下的榛蘑。他们的蘑菇不但很新鲜,而且摘得特别干净,价钱比旁边的七八家都要便宜1元,7元钱一斤。尽管如此,问津者虽然不少,却是无人购买。

“吃中毒了就不划算了”。一位路人询问过价钱,犹豫片刻后,嘟囔着转身离去。留下一脸无奈的老刘夫妇。

今年野生蘑菇:量多、价低、销售差

老刘就在磐石市周边的农村居住。家里两个儿子,一个大学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一个正读高中,正是用钱紧的时候。每年立秋前后,他都和妻子到山上采摘野生蘑菇到磐石市内销售。此时农闲,每天早上四五点钟两口子就上山摘蘑菇,今年已经持续了20多天了。

“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不好卖了。”老刘抚摸着几乎没有杂草的野生榛蘑说,一方面是因为野生蘑菇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因为最近传出“毒蘑菇致命”的消息,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买了。

老刘斜对面的刘女士当天是第一次出摊。此前,她一直在乡镇上售卖,行情不好,才到磐石市内。一边分拣着树叶,她讲述着今年的行情:“往年都10多块一斤,今年才8块,还不好卖。去年雨水少,很少有蘑菇。就今年好,老多了,这几年都没有这么好的情况。品种也多,许多不认识的也冒出来了。我们只捡榛蘑,好卖,没毒。”

刘女士说,儿子从中学打回家电话还嘱托称,听同学说有人吃蘑菇中毒身亡了,让家里注意点,别乱吃蘑菇。“我就跟他说,没事,那是‘假蛋黄蘑’,妈妈和爸爸吃的是榛蘑。”

刘女士摊位旁边的张女士也是第一次到城里卖蘑菇。“不好卖,许多人问问,犹豫一下就走了。也有认识的,知道是榛蘑,就买点。没有大量包圆买的。”

记者查数发现,当天中午在磐石市大市场附近卖野生蘑菇的村民共有9家,所售的野生蘑菇包括榛蘑、少量烫蘑和极少量大腿蘑3种,均为常见、易识别无度品种。

磐石共有6起、29人食用蘑菇中毒

磐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预防保健科科长马云峰向记者介绍,该局掌握信息显示,磐石市地区今年一共发生有6起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涉及人数29人(包括本报8月25日报道的一家七口),其中死亡1人。

“往年,只有一两起这样的事件。今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中毒人数较多,远超往年同期。”马云峰称,今年中毒者几乎所有都是因为食用了类似野生蛋黄蘑的蘑菇。

“8月初,我们发现了第一例。当时就发出了关于预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紧急通知。随后又开展了预防知识宣传,制定了预警公告。同时,要求基层医疗单位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应急诊治能力。”马云峰称。

当地建议野生蘑菇尽量不上餐桌

磐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付海森向记者介绍介绍,今年由于降水、温度等自然条件较为适宜,野生蘑菇产生量和品种较往年高出许多。磐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从8月初至今,已经1次下发《夏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警示》、3次下发《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预警公告》。对野生毒蘑菇的识别方法、中毒救治措施都做了细致介绍,还印制5万份传单、3千份通告进行宣传,并在当地电视台进行推广。

“8月27日,我们还召集了磐石市所有的中型以上餐饮单位、食堂专门开会,发出相应预警;小型餐饮单位挨家走访,告诉风险预警;联系教育局、住建局、旅游局、民政局、卫生局,让他们通知下辖单位。我们建议,尽量不要采购野生蘑菇,尽量不要让野生蘑菇上餐桌了。”付海森称。

专家:“假蛋黄蘑”可能是一种剧毒鹅膏菌

磐石市卫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都向记者提到,中毒者绝大部分都表示吃了“假蛋黄蘑”。卖野生蘑菇的老刘称,真的蛋黄蘑没有毒,假的无论是个头、颜色还是形状看起来跟真的都很像。区别就是真的有“蛋清”包裹“蛋黄”,假的没有“蛋清”。另外,真的蛋黄蘑在伞盖下有明显的“粉粒”,假的则没有。

“真的很好吃,假的有剧毒。前几天中毒身亡的那个,就是吃了‘假蛋黄蘑’。”老刘称。

到底“假蛋黄蘑”是个什么东西?记者咨询了省内多位食药用菌专家得知,“假蛋黄蘑”应该是芥黄鹅膏菌或黄盖鹅膏菌等剧毒鹅膏菌。形状、大小、外观同蛋黄蘑非常相似,只是在条纹等个别地方不一样。专家建议,为了安全起见,市民就不要食用蛋黄蘑了,因为普通人真的很难区分是否有毒。

来源:新文化网

吉林吧QQ交流群:吃货部落——吉林吃货群:行走吉林——吉林驴友帮:亲子讲堂——亲子家园:装饰家居——家装帮帮团:

吉林吧官方网站: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
白癜风传染途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