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上的荣耀归于萧军,素材上的功劳归于付世昌,而光荣则属于磐石先烈以及这片土地。 文丨十里 时间又来到八月。 《八月的乡村》是萧军文学上的名片。年,凭借这部被鲁迅收入“奴隶丛书”的小说,这位日后声名鹊起的文学巨匠受到了彼时文学界的接纳。这一年萧军28岁。 《八月的乡村》是萧军年动笔于哈尔滨、完稿于青岛。但外界少有知悉的细节是,书中的大部分情节源自磐石这片土地。地名、风土人情以及史实,均有着可考据的原型。 “书里的情节都能和磐石的抗联事迹对应上,地名也能在磐石找到。”吉林省磐石市党史研究室特邀研究员高永良说。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八月的乡村》书中使用的“革命军”,指代的便是东北人民革命军。 高永良认为,文学上的价值属于萧军,这段光荣的历史则属于磐石。 这一切都与抗日英烈付世昌有关。 洛阳纸贵可追溯的是,《八月的乡村》一经出版便大获成功,首版迅速售罄,一年之内重印了9次。洛阳纸贵式的效应首先源于真实——正面讲述了“东三省被占的事情”,鲁迅《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受制于地理位置以及信息闭塞,彼时的民众还未意识到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战斗会如此惨烈,战士“被割去头颅”、“松原太郎强奸李七嫂”等素材,撞击“每一个中国人的心脏”。 战争时期,素材的搜集难度可想而知,直到付世昌(又名付天飞)的出现。他于年加入共青团,“九一八”事件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年6月5日,其受中共满洲省指示,前往磐石海龙巡视工作。 其中巡视重点为党建工作,付世昌还撰写了材料,先后两次交给满洲省委。材料涉及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的党团军工作,以及当地基层组织、反日会组织、农委及自卫队、群众斗争等状况。 部队的组织、战士间的沟通以及战斗,付世昌也一一亲历。此后,他还负责编辑抗日刊物,其文笔和逻辑性相当出众。 高永良说,这些珍贵的书面材料付世昌交给了“上级”,另一部分珍贵的“有细致情节”的口述历史,则由付世昌向友人透漏。这位友人是舒群,而舒群的好友是萧军。据称,当听说东北黑土地上的故事后,作为文人的他们“非常激动”,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胸口。 根据付世昌的材料,萧军写了这部让他声明远播的《八月的乡村》,而他的爱人萧红则写了短篇小说《生死场》。 生于黑土地生于磐石高永良介绍,《八月的乡村》描写的是年的磐石。 小说着重描写了战斗者的群像,人物的性格是在行军、战斗、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展现。 小说中重要的章节“这样一个女人”,通过对李七嫂的描写,客观展现的是“反日妇女会”在当时的行动。这些巾帼英雄们不仅承担着战斗任务,还负责侦察、救护伤员、动员乡亲,为革命军提供后勤支援。 而小说中重要的地点“集场子”是磐石目前的两个镇:西集场子是吉昌镇。这里离杨靖宇部队总部很近,战时这里易守难攻;而东集场子是呼兰镇,这是南满游击队和抗日山林队联合作战的主要战场。 更难能可贵的是,萧军对客观事实的描写相当准确。他没有将磐石当时的抗日情景简单化,而是尽可能的追求真实。 小说中,“这些全是什么人”列举了山林队、地主武装和革命军如何相处、防备和战斗。高永良认为,小说中对于革命军打击卖国的地主武装,抢枪情节相当写实。实际上,抗联将领李红光、杨君武确曾与地主武装发生过战斗,“夺枪”的故事在磐石当地家喻户晓。 高永良认为,《八月的乡村》提供了证明磐石作为革命老区的必要条件。抗联英雄们在黑土地上战斗过,很多人在这里牺牲。 《八月的乡村》描写的那段抗联历史已经远去,但这段历史终究是一段传奇。新中国成立后,磐石被命名为一类革命老区,拥有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滚马岭抗日密营等多处抗联重要事件遗址。这里的山山水水都铭刻着磐石人民同日寇浴血奋战的恢弘篇章。 眼下,又来到了磐石的八月。此时的磐石,早已经换了模样——抗联战士用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繁荣。现在的磐石市被誉为最具区域带动力和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是人们安居乐业、朝阳般的城市。 而抗联战士奔驰过的荒野则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作为革命老区,磐石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的第一枪,近些年磐石正积极开展抗联历史的挖掘和文献整理。 萧军在峥嵘岁月里撰写了《八月的乡村》。而如今的磐石,也需要有更多的人来走进,来缅怀,并铭记这段红色的历史。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