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下行叠加疫情影响,威海楼市房价明显回调,临港个别楼盘甚至出现20%的下调,经区房价的下调虽然不似临港这般严重,只是部分楼盘小幅度回调,但也让人感到凉意,对比之下,高区、环翠区的价钱却稳如磐石,有部分楼盘甚至逆市上升,稳步小幅涨价,让人诧异——经区是公认的威海最有活力的区域,为何抗跌性反而不如高区、环翠区?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本文纲要: 1.回顾历史,本土购房逻辑让大多数本地人错失了资产增值、阶层跃升的机会 2.全国性品牌房企的进入让威海看到了中国一线房企的地产观 3.经区和高区、环翠区,新城区和老城区发展阶段不同 1 这个两会,日客流量达32.8万人次的天安门地铁东站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打卡的内容是60米的《辉煌中国·精致威海》,画卷上,有刘公岛、有成山头、有荣成……千里海岸,浩渺壮阔,如痴如醉 时至今日,威海的“海”名片是早已深入人心,虽然现在威海更多地是在打造“精致”这张名片,但在“精致”这张名片里面,“海”仍然是举足轻重的重要方面 反映在楼市上,凡是海景资源非常好,再加上配套资源非常好的地方一定是房价坚挺的地方,但凡哪一点缺失,必然会在房价上有所体现 对外地购房者来说,买房的要求绝大部分都是:我要能看到海的 “海”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自然属性,更是一个品质属性,推窗见海,这代表着居住者的居住品质、彰显了居住者的居住档次,这种观点不管是威海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已经接受了 只不过,近水楼台的本地人接受这一事实的过程充满了苦涩 年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威海市区的海岸线一带,是没有本地人置业的,03年高区国际海景城售卖,本地几乎无人问津,还是靠着温州炒房团来热闹了一下,经区的海上明珠,年建成的时候房价(现在这个小区的二手房在网上的售价是1万2左右),买房的多是东北人、北京人 本地人对海的抗拒原因非常质朴:海风大、潮 所以最初的海景房,都只好走外销途径,最典型的是银滩海景房,把广告打遍大江南北,一时之间风头无两,威海市区比较典型的是皇冠一带,04、05年报社、电台等媒体联合推出了闯关东后代返乡活动,时值东三省国企改革,下岗职工的生活一落千丈,很多寻找出路的东北人随着这波宣传走进了威海,皇冠区域以及张村一带一下子就充满了东北口音 本地人就这么守着金饭碗,眼睁睁看着外地人一点一点拿去了,嘲笑外地人不懂,没见识,然后,就等着房价甩来两巴掌,把自己打醒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华发九龙湾和恒大海上帝景 在华发开发之前,那是一片野滩,荒草丛生,甩根鱼竿钓鱼还不错,要在这里住,本地人直摇头 华发一期是15年开售,当时华发九龙湾龙悦湾一期组团开盘,给出了元/平、赠送元/平精装的低价,却还是开局不利 不过,之后,华发的销售额一直在榜单上攀升,现在华发四期已经卖到2万多 楼市用结结实实的房价让本地人开始重视海景房 2 外地房产大鳄进入威海市场前,威海本土房地产市场的中坚力量是威高、盛德,两者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优渥的市场机会,把自己品牌的烙印深深刻在本地人心里——当然,在当时,威高和金猴开发的项目都在远离海的地方,比如威高地产的第一个盘贵和花园,让威高地产成名的威高花园 年,保利成为第一个进入威海市场的一线房企 那时候,威海的住宅大多是多层,保利凯旋公馆的小高层高层撞击了一下本地人的房产观 保利之后四个月,华润来了 第二年,也就是年,华润创造了十亿的年销售额 本地人默默思索,在海边建的房子,还那么高,一起雾就看不到了,怎么能卖这么好?还能卖那么贵? 15、16年以后,华发、恒大、海信、华瀚、万科、龙湖……一线开发商大量进入,它们的产品打造,以及它们对威海的判断和定位,都反应在产品上,深刻地影响着购房者的观念 恒大海上帝景、华发九龙湾、海信海景壹号、华瀚大公馆……铺天盖地的宣传、扶摇直上的房价、令人咂舌的销售额 本地房企也开始自我革命,改造升级自己的产品,威高地产打造了青缇湾、七彩城云山郡这样主打看海的项目 本地购房者的心态已经改变 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置业的时候已经开始选择海边的项目 大家已经明白,外地人见到大海时的那种激动意味着什么 在天安门地铁站威海宣传长廊前驻足的人们,看到的一片湛蓝的大海,看到的是海鸥、天鹅,看到的是清新洁净的空气,那时候他们心里想的并不是房价多高,而是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有多美,恰恰是这一点,把威海的房价托举了起来 北方沿海城市并不只有威海一个,但威海房价的性价比是最高的,它的居住环境、它的城市信用度、美誉度,都让它在外地城市,尤其是北方内地城市知名度很高,这对房价的拉升形成了有力的助推 一线开发商在全国各地拿地做项目,他们知道有购买力人群的寻求在哪里,他们的楼盘必然要为这部分人服务 他们的进入,让威海人看到了一线房企的地产观,终于引发一轮购房观念的转变 3 上面两段最终都阐述了一件事——威海房产的价值点在海景资源 关于威海的宣传片,必定要出现的是合庆半月湾、国际海水浴场,也就是说威海最优质的海景资源是在环翠区和高区 坚挺的房价,除了得益于自然资源,还跟环翠区、高区发展较早,配套成熟是分不开的 毕竟海景房不能看海就饱,不用等待的滴滴出租、随手可点的品类丰富的外卖、冬天的地暖夏天的空调、吹着海风吃着烤串儿……如此种种才是惬意海景房的基础 近几年,经区的发展速度超过高区、环翠区,大量人口、产业从高区环翠区迁往经区,有目共睹,经区是威海几个区里活跃度最高的 但不能否认,经区的市政配套、生活配套和高区环翠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们就举个商业的例子吧 环翠区和高区,社区商业非常繁华,临街门市都是满满的,这种商业形态只有相对固定的客群,经过相当时间的淘养才能形成,而经区主要的还是靠几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体有自主招商优势,短时间内可以用各种商铺填满商场 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的差距就更明显了,好的学区都扎堆在环翠区,去医院大家首先想到的还是市立、妇幼 高区环翠区和经区之间的这个差距,我们来打个比方,高区环翠区就像是好学生,好学生经常考90分,想提高一分就非常难,经区就像是后进生,从70分升到90分就很容易 所以普涨的时候,经区涨幅就远远超过高区环翠区 但是现在回调,好学生基础好,再怎么降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只是后者掉得就大了,那个基础更差的临港自然掉的就更大了 4 我们常说,经区非常有活力,处于上升期,什么是上升期呢?就是还不那么富裕,还有很大的空间,还想着把现在住的两居室换成三居室,三居室换成四居室、乃至别墅,这叫刚需、刚改 而高区和环翠区呢,已经发展得成熟了,大部分人是已经住到二次改善的房子里了,甚至是三次改善 刚需、刚改和二次、三次改善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网上有个话题,月入十万和月入两万差距有多大? 两者的差距并不是表面上的5倍,月入两万的每个月扣除各种贷款日常花销,可能剩下五千,月入十万的,就算他日常花销高些,你买二十块钱的猪肉,他买五十块钱的牛肉,这个额度也是有限,可能是两万,也就是他一个月会剩下八万,有一个专门的经济学术语来说明这一点——“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指的是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他用来购买食物的比例就越大,也就是恩格尔系数越大,恩格尔系数越大也就越贫穷 所以,月入十万和月入两万的差距,其实是八万和五千的差距,一年下来就是百倍千倍的差距 这就是刚需和改善的差距 刚需能接受的房价上浮范围是两百到三百,超过这个限度,即使是四五百,他也接受不了 而对改善来说,即使房价上浮一两千,他也没有什么感觉,他对这个不敏感 当前的情况是货币超发、物价上涨,对收入低的群体来说,免不了要碎碎念鸡蛋涨价了、西红柿涨价了 对已经实现了超市自由的群体来说,他就根本没有发现物价变动这个问题 反映到房价上,但凡改善客群聚集的地区就抗跌 已经发展成熟的高区、环翠区住着大量的二次、三次改善客户,对价格不敏感的人群,房价自然坚挺 而经区的发展虽然很快,但他处于上升阶段,他的大部分购房群体都是刚需、刚改,这些人对价格最敏感,房价本就追涨杀跌,本就是楼市回调期,刚需购房者观望情绪浓重,价钱上不让利,是很难打动这部分购房群体的,这也就造成了当前楼市,最有活力的经区抗跌性不如高区环翠区的现象 您如果在购房路上还有什么疑惑,或者看不明白的地方,亦或是对于大威海的房地产发展走向,有你独到的观点,欢迎咨询,欢迎探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