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全书逐节汇查-马太福音07关于论断与祈求、 进窄门与两种结果、进天国与两种基础 门徒的行为(1-12) 耶稣继续教训门徒相处的问题,正如他在前面规定门徒个人对神的敬拜,以及处理自己的个人事物一样。 不要论断人(1-6) 1-2“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1-2论断带有“定罪”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论断,不是指教会的管治和判断、审理和惩处。那些本是教会带权柄的职分(林前5:12)。 耶稣告诉我们,弟兄彼此相处,不要随便批评别人,反要检查自己的动机和品德。耶稣反对那些为要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伪善和审判的态度。这种态度的最好结果也无非是招来别人同样严厉的批评。 在这两节,耶稣先用“不要……免得”,接着又用“怎样……也必怎样”,来教训我们:一个不公平总是挑起另一个不公平。这里所针对的却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反倒挑剔、裁判别人的态度,以及随便猜测别人动机的情形。 马太在这里用他常用的被动语态,“被论断”暗含的意思可能是被神定罪;事实上,唯有圣灵才能参透人内心的想法。正像6:14-15所说的:神一定会饶恕那饶恕别人的人,神也一定会谴责那谴责别人的人。不饶恕人的恶仆的故事(18:23-35),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清晰写照。 罗马书(2:1,21-23)和雅各书(4:11-12)也有类似的教导。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这个警句在马可福音(4:24)和路加福音(6:38)里都有。不过侧重点各各不同:马可是要关心那接受耶稣教训的人,路加指的是要慷慨施舍,这都是正面的含义。后期的犹太文献中,这格言常指神的惩罚。 当然耶稣不是一概否定所有的批判性思考。耶稣要我们用自己的判断力,来正确应对各样人和事(6节);要我们作出分辨,认出假先知来(15-20);对于得罪我们的弟兄,有时可通过当面的指责,甚或更进一步的做法(18:15-17)。 3-5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3-5这是一个生动幽默的木工的比喻。耶稣一针见血地讽刺了上面两节所责备的虚伪的论断。“眼中有刺”可能只是一丁点儿木屑,那不过是微小的东西,与“眼中有梁木”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信徒的更新一定要从自己身上开始,不然的话就不是真实的。我们可以训斥罪,可是当自己还沉迷在其中的时候,你就成为虚伪了。法利赛人在批评人的时候很厉害,但在改正自己的毛病时却十分纠结、动作缓慢。 把那个犯奸淫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的法利赛人是这样,西门对那个拿香膏抹耶稣脚的女人也是这样。 耶稣不希望他的国度由假冒为善的人来管理,他呼吁人在实际中行出神的公义。这里“假冒为善的人”好像针对门徒,实际上也同时警告法利赛人,就像耶稣在第6章的一切教训那样。 对于门徒来说,弟兄可能真的有错,假冒为善的人判断也不错,但他责人过严,待己太宽;对弟兄的一言一行用放大镜来检查,对自己的毛病却视而不见。 其实在人际关系中,帮助别人看到并除掉他们品格和生活中的缺点是最精巧的工作,打算做这事的人需要最清晰最具辨识力的眼力。 你眼中若有梁木,想帮助别人去掉眼中的刺是做不到的。对于法利赛人来说,当时他们正论断耶稣,认为他是不够资格的。基督所赐的国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国,基督所显明的义也不是他们惯常所表现的“义”,所以他们就拒绝他。这样,耶稣警告他们要防备虚伪的论断。 总的来说,要给瞎眼带路,纠正不圣洁生活的人,必须在自己成为圣洁以后。除非我们有个人的敬虔,不然我们传敬虔的道,就是极大的假冒为善。但愿我们中没有一个人会惹怒我们的主,使他对我们说:“你这假冒为善的人!” 6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6这个句子放在这里,既加强“不要论断人”的教训,也强调不可不加判断就贸然行事。我们是主的羊,始终驯良像鸽子;若进入狼群,也要灵巧像蛇(10:16)。我们必须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作为神的仆人,我们有特权处理主的“圣物”。主把“珍珠”般天国的真理托付给门徒(13:45,林后4:7),我们必须忠心看管(林前4:1-2),要善于作买卖(25:16)。没有一位又良善又忠心的祭司会把祭肉扔给污秽的狗,也没有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会把珍珠丢给猪。 我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凡受造的”听(可16:15)。但神的恩赐也不随意让人糟践侮辱,圣灵的真理也不随意让人亵渎嘲弄。耶稣在地上的日子拒绝与希律说话(路23:9),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会堂放弃与毁谤神的道的犹太人争论(徒13:46)。 所以,我们要谨情,免得高尚的真理被那些不敬虔又不接纳的人所糟塌。神只宽恕和怜悯那些能宽恕与怜悯别人的人(18:32-35)。保罗也强调只有“属灵的人”才能领会“属灵的话”和“属灵的事”(林前2:13-16)。 信徒要善于分辨与判断,是为了好好地牧养和帮助别人;不是为了论断和中伤别人,要去做能使人接受或对人有益的事。 耶稣经常按照每个人不同的需要和属灵光景来向他们按时分粮。他与尼哥底母论“重生”,与撒玛利亚妇人却谈“活水”。当宗教领袖要陷害他,他就拒绝回答他们的问题(21:23-27)。 聪明的基督徒会先衡量对方的内心是怎样的,然后才与他分享宝贵的圣物和珍珠;必要时要用虔诚的心,勒住自己的舌头(雅1:26)。 召唤听众(7-29) 祈求就得到(7-11) 7-8“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7-8耶稣在上面讲完天国的真道(5:21-7:6),现在把这段教训的重点转到寻求真道的方法。他又把听众带到了十字路口,唤起他们注意天国子民的基本条件,就是专一的追求:祈求、寻找、叩门。 耶稣既看出罪人靠自己不可能使自己的生活与神圣律法的原则和谐一致,就把他的注意力引到基督徒生活的源头。天国子民所需的一切,都可以通过恒切祈求、寻找、叩门得到。在人一方面靠自己力量所无法做到的,在人努力与神的能力联合时就能完成,神是厚赐慈爱、怜悯和恩典的。 神的应许是普遍加给所有顺命的人,耶稣不愿意我们有许多属世的使人焦虑的挂念。接受一份礼物,这很简单;找到一座宝藏,使人更丰富了;若进入皇宫,这是所有当中最好的。神按照祷告的特点命定,接纳和赏赐各种形式的祷告。 这两节三个重复的动词都是用现在式祈使语气,就是“不断祈求”“不断寻找”“不断叩门”。这表示祷告要付上信心、专心和贯彻到底的恒心,坚持不断,长久不懈。这样的祷告必能得到回答:路加福音(11:5-8)半夜向邻居朋友借饼,(18:1-8)穷寡妇求告不义法官,都是耶稣教导我们的祷告方式。 9-11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9-11耶稣在这里运用犹太人“更何况”的标准辩证法以小论大:若在小事上成立,更何况大事? 耶稣解释了神必定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应许(提前6:17),因为晓得他是我们在“天上的父”:神总是满有恩典地纠正我们的愚昧,因为晓得我们会用祷告来包装对自己无益处、甚至是有害的东西。 我们很容易在今生的事上犯无知的错误,求那以为是饼,其实却是石头的东西;又常常像小孩哭闹着要毒蛇,以为是什么好鱼。慈爱的天父却必定赐下我们真正需要的恩惠。 耶稣先说到最好的人性,然后把我们引向神无比伟大的性情。路加福音(11:13)的平行经文说得很具体:“好东西”就是“圣灵”。 圣灵是信徒生活中蒙福的源头(约7:38),圣灵带着生命的种子(13:3)。神因他爱子的名,把他连同万物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约14:26,罗8:27,32),使我们满得平安的喜乐。 耶稣伦理观概要(12) 12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12在下面一段,耶稣将对门徒的要求作总结,所以本节是登山宝训中伦理道德专题的高潮。 “所以”一词,不仅把这节与前面一段联在一起,也与整个宝训连成一气。耶稣在系统教导我们对人应有的态度以后,用这条原则概括了信徒比法利赛人“更大的义”。当然,这不是基督教真理的总纲,也不是神的救赎计划,这是与一般人不同的行为及态度。 这个金句后来被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称为“黄金律”,并命令人用金字镶在墙上,成为远近驰名的千古名言。有人说,这个黄金律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相反相成,后者也是犹太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 耶稣的教训是积极的,世上的文化是消极的。要制止不伤害别人并不算困难,主动为他人做好事就困难得多了。耶稣的黄金律正面地建基在良善和怜悯上,就是神每天向我们显明的性情。你在每一件事上都可以想一想,眼前当怎样行出良善和怜悯来。 对于属乎血气的人来说,这根本没办法持之以恒;只有义人才有能力实践这心中的新律,由此显出他生命中的属灵改变。人得救不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义行,恰恰相反,正因为他在恩典中因信称义,才有能力因信行义、因信成义。 不难看出,基督徒对待同胞的方式是检验他信仰真实性的试金石。把我们所愿意别人对待我们的,改变成为我们所要对待别人的,这就是最大的无私,这正是基督的生命之光。 耶稣特别指出,黄金律“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是对神所启示的旨意的总括。在22:40中,耶稣又用相似的说法来概括有关爱的两条诫命,这里马太无疑是突出了“爱人如己”的法则。 警告不要作假门徒(13-27) 耶稣突破传统的宗教革新已经表述在“登山宝训”的主要部分中,到上一节用一条金科玉律加以精练的概括。下面就是教训的总结部分,分为四个小段(13-14,15-20,21-23,24-27)。 这几个小段放在一起,对门徒提出强烈的呼召,要他们对耶稣的要求作出真诚的互动。每段都拿真假做对比,并说明行为重于言语。一个自称跟从耶稣的人,或自欺,或欺人,但神是欺瞒不了的。因为神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神是看内心(撒上16:7)。 登山宝训不是为了让人欣赏赞叹,是让人虚心接受并真心实行的。两种做法,非此即彼:两条路、两道门(13-14),两种树、两类果(15-20),两种根基、两类建造的人(24-27节),此外别无选择。 要进窄门(13-14) 13“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13“你们要进”,耶稣向他的听众指出引到永生的门路,在约翰福音(10:9)他明确指出他就是那“门”,(14:6)他更直接说明他就是那“道路”。凡愿意进入天国的人,愿意“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的人,都必须通过他进去,此外并无其他门路。 因为别无选择,所以说这是“窄门”、这是“小路”,除此以外都是死路,所以说那是“宽门”、那是“大路”。从整个登山宝训来看,耶稣明显是以宽门和大路比喻法利赛人外表的义。人若听过耶稣的教训却仍然追随法利赛人,他们就会走向灭亡。 窄门和小路是指耶稣的教训,强调内心的改变,就是向天国的主权和统治降服并献身。因为他说:“你们要做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神”(结36:28)。 “永生”就是“生命”,与21节的“进天国”是平行的,这不是随波逐流能得到的,要经过深思熟虑,下定决心,不惜牺牲,才能得到(路14:28-32)。路加福音(13:24)用了类似的比喻。有人问:“主啊,得救的人少吗?”耶稣回答:“要努力进窄门。”这里叙述更细致,基本的信息都一样。 真正的门徒所信奉的是一个只有少数人接受的信仰,耶稣把信徒相对于“外邦人”,称为“小群”(路12:32)。世人喜欢“随大流”,这不是追求真理的方法。 耶稣说,只有少数人进到这条引向永生的门路,总共只有两条路,另一条是引到灭亡的门路:上天堂与下地狱遥遥相对。 两种果树(15-20) 15“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 15第二小段集中讲假先知,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这世上诸子百家的论述太多了;其中有一些“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我们从彼得后书2:1、约翰一书4:1-3,启示录2:20,以及耶稣在马太福音24:11,24的提醒警告中,已晓得假先知历来相当活跃。 他们的教诲可能听起来有理,就取得了真门徒“羊”的称号,但事实上他们是“狼”,有很大的危害作用,比7:6提到的“狗”和“猪”更危险。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一定要试验那些自称是神所派来的人的灵。有一些人有极大的恩赐,他们却是“假先知”。这些人装出神仆人的样子,实际上他们是想吞吃灵魂,正如狼想喝羊的血一样。我们不仅要小心自己走的路,还要小心带领我们的。 他们正是巴兰,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到我们这里来,要咒诅那些他们假意要祝福的人。假先知鼓励人从宽门大路进到永生。他们是“贼”,他们的目的是要偷窃、杀害和毁坏(约10:10);他们的动机是为了金钱、名声或权力,他们有外貌的敬虔,里面却十分龌龊。 16-20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16-20假教训的破绽需经查验,才能得知(约一4:1-3)。耶稣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检验的方法,不是教义性的,是伦理性的: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葡萄和无花果味道鲜美,是与人有益的食用水果;荆棘和蒺藜不但无用,还给农民带来麻烦:葡萄和无花果不可能长在荆棘和蒺藜上。 一棵树会结出同样的果实,努力活出圣经真理的教师,也会显出好行为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耶稣的教训很清楚:言论要通过行动来检验。在12:33,马太也用同样的比喻指责法利赛人。这里虽然专指假先知,其实这原则对任何基督徒的言论同样实用。 发出声音很容易,但他日常的生活方式更能显露他的本质。当然这也不是否定一个人可以转变;人若彻底成为一个新人,也决不是几句新的套话,或是几种新的仪式。 亚当和夏娃堕落后,用无花果树的叶子遮羞,天起了凉风时,她们的羞耻还能隐藏吗?这一切恶事的结局,就是斧头和火。因为那日子有火发现,要度验各人的工程怎样(林前3:13)。斧头已经放在树根上了,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3:10)。 神的审判是照个人所付出的报偿(16:27,林前3:8,启22:12);人进天国却不凭自己所付出的讨偿(20:13-15)。信神所差来的,就是作神的工(约6:29);对信徒来说,就是怎样在恩典中过信心和爱心的生活。嘴唇固然有美好的果子,可是单单凭口里所说的,还是不能逃脱将来的审判。 马太福音十分强调仅仅作一名有名无实的门徒十分危险,并警告说到末日必有自称为门徒的人被排拒在天国门外(21-23,24-27,13:37-43,49-50,25:31-46)。与马太福音这些警诫相接近的,是希伯来书的五大劝勉(2:1-3,3:12-4:11,5:11-6:12,10:26-39,12:14-16,25,28)。 遵主旨得进天国(21-23) 21“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21这节经文有两个对照:“凡”与“惟独”,“不能”与“才能”。包括在“凡”里面的不在少数,包括在“惟独”里面的就不是芸芸众生了。这也有“被召的”与“选上的”对比关系。仅仅自称信仰是毫无价值的。假装认识神,却违背他诫命的人,就“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一2:4)。 进天国“引到永生”的标准,是实践中的顺服,不是呼求的迫切程度。“主啊”常常只是一个普通的尊称(太13:27,21:30,25:20),马太用在这里,带有更深刻和更富宗教性的意味,表现出对耶稣的权柄和崇高地位的承认,所以就成为门徒们对耶稣的一种典型称呼。 马可用“拉比”、路加用“夫子”的地方,马太往往是用“主啊”。并不是说叫“主啊,主啊”的人都不诚恳,只是许多人有足够的含糊,却没有足够的警醒,根本不晓得自己作耶稣门徒究竟有没有达到顺从的标准,也不晓得究竟有没有和耶稣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也有许多人错误地以为做好人和多谈论宗教的事情,就可以得到永生的赏赐;事实上,在审判的时候,那是不会计算在内的。这实在是事关重大,因为有名无实的门徒最终必遭拒绝。 22-23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22-23在末日的审判中,自称是门徒也好,甚至以耶稣的名义“传道”“赶鬼”“行异能”也好,都不足以证明这个人是真正的门徒。悔改和献身,与耶稣建立完全的主仆关系,这是无可替代的。 这里三次用“奉你的名”做一切事情来形容这些人,这些人太随意了!他们根本不认识他、没有经历他,却大胆使用他的名,怎样能到达主的面前呢!耶稣不能忍受那些称呼他“主阿,主阿”,却依然活在罪中的人进入神的国。 尽管他们自说自是认识他,但他却要“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在耶稣的眼中,这些人依然是“作恶的人”,是“不法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交出自己的主权,不肯降服在国度的权柄下,他们只是口头上称耶稣基督为主,在实际生活和一切行为上依然自主自是,自行自义。 岂不知,进天国得永生的人,首先是脱离黑暗的权势,其次是交出自己的主权,接受稣的主权,才能迁到爱子的国里。 两种基础(24-29) 这一小段的关键落实到了“去行”与“不去行”。真门徒“听见耶稣这话”就实际去行,他们的“金银宝石工程”就能战胜雨淋、水冲和风吹,象征他既能经受世上生活的试验(弗6:16),又能通过神末日审判的试炼(林前3:13-14)。 假门徒或是表面肤浅的门徒,他们的“草木禾秸工程”恐怕会经受毁灭的结果(林前3:15),登山宝训结尾指出,他们“倒塌得很大”。 24-25“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24-25耶稣在这一节向门徒启示:“我这话”是有超越的权柄的命令;这种权柄旧约律法虽有,却未成全(5:17);现在,耶稣藉着天国宣言已经整旧如新了(5:18)。 “所以”,信徒在自己的信仰上,必须完全信服基督,信靠救主的权势,信从君王的命令:“听见”“就去行”,敬虔地行出基督的生命。 神的儿女们原是随从圣灵引导的人(罗8:14),顺从的表征在于使基督的话转变成个人的品格。这是把自己的工程建造在基督立好的根基上,就是那坚固的磐石上面。 这样就能彰显属天的智慧,使自己的工程有所凭藉:智慧建造房屋,凿成七根柱子;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聪明立稳(箴9:1,24:3);最终成为根基稳固的建筑(林前3:11)。 无论是从上、从下、从四周,有暴雨、洪水和大风的试炼来到,所有这些都“撞着那房子”,结果整个建筑物“总不倒塌”。 我们都晓得耶稣基督及他的话就是那“磐石”,基督徒个人和基督教会作为品格建造者的团契,都要被建造在“磐石”上面。 靠着基督的恩典和真理,“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弗6:12-13)。当教会及圣徒靠着羔羊的宝血和所见证的道时,他们在一切的争战上就必定得胜,并且已经得胜有余了(罗8:37,启12:11)。 26-27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26-27可怜愚蠢的人生命很脆弱,他们没办法接受天国君王的命令,他们凭藉虚谎的事例和疑惑的心思,把自己的生命造就得支离破碎,就如一间盖在沙土上的房子。 大多数人都不是故意把生命建造在错误的根基上,只是他们心存侥幸,不及时把握耶稣的这些教训,他们不思念生命的更新,不追求真理的知识。他们乐意躺在传统的安乐椅上,他们不在乎与世俗作邻舍;不知不觉中他们远离了真道,被世上的污秽缠住、制伏。 一旦遇上暴雨、洪水和台风,就使自己的工程被毁坏,像那秋天没有果子的树,死而又死,连根被拔出来(犹12)。 结语:群众的回应(28-29) 28-29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象有权柄的人,不象他们的文士。 28-29这里“耶稣说(或吩咐)完了……就……”的格式,在11:1,13:53,19:1和26:1等处也都这样应用,说明教训到这里告一段落。在马太福音中只有这五个地方使用,标志耶稣五大教训辑录的结束。 在整卷马太福音主题的发展中,也明显起着重要的路标作用。到此为止,耶稣关于怎样作门徒的教训结束了,下一章我们又要回到耶稣公开传道的第一阶段,那在4:17已经有过一个开头,4:23-25也作了简介。 当耶稣教训结束后,马太注意到对群众的普遍反应,他们都希奇,希奇的不单是他教训的内容,更多的是他的权柄,通过他的话语和他的事迹显示出来。耶稣和宗教领袖之间的对比十分明显,从来没有一位教法师曾像耶稣这样讲论自己的权柄(24-27)。 马太在写这部福音书时,已经感觉到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日益强烈的敌对情绪。提出“他们的文士”这样的措词,可能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把“他们的文士”,跟13:53受教于基督的文士,和23:34神所差遣的文士,区分开来。 “他们的文士”小心翼翼,求证存疑,他们教导词必称典,句必引经。耶稣是亘古的智慧(箴8:23),是太初的道(约1:1),是真光,就是众光之源,因此耶稣可以把人对他话语的反应作为他审判他们的尺度。 文士们不断教训人,却没有神迹出现;耶稣一言出口,鬼怪逃窜,风暴平息,死人复活,罪孽得赦。耶稣话语的权柄就是神国的显现。 附:耶稣的“箴言” 1.陈述 “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太5:14) “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太13:57) “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太15:14)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路6:40) “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路10:7) “尸首在哪里,鹰也必在那里。”(太24:28) 2.问题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太5:13) “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吗?”(可4:21) “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太7:16) 3.命令 “医生,你医治自己罢!”(路4:23) 请点右下“在看”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