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峰 “让村民富起来是我最大的愿望”这是烟筒山镇党委书记刘东峰常说的一句话。 刘东峰同志自年担任烟筒山镇党委书记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组织带领群众做好搬迁、产业、就业等扶贫工作,妥善安置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他注重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年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省级贫困村大黑山村变为小康村。 作为扶贫战线的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他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扶贫干部的先锋作用,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和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攻坚行动,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在上级部门领导的悉心指导下,烟筒山镇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烟筒山镇的产业扶贫项目从质量到数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他始终牢记职责,坚持深入贫困村进行走访、调查研究,指导帮助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并先后指导扶贫办规划产业发展、选择扶贫项目,深入农户家中,反复调研农村工作,通过不断衔接、不断走访、不断总结思考,为镇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为大黑山村、民主村的产业扶贫工作全面开展和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年以来,刘东峰同志先后提出了几种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包括强村带弱村、“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党建扶贫田+农户”等,为百姓创收提供了多种渠道,利用乡镇和村屯的自身发展特点,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努力促进村户经济发展,全面推动农户农业增收、增效。 作为领导干部,他为了给农民答疑解惑,同时保证农民的收益,刘东峰同志亲自调研考察,并组织了部分村干部和村民前往辉南、桦甸等地参观考察植桑养蚕项目,经过了一段时间对桑树种植和养蚕技巧的学习和考察,在全镇推广这一产业项目。 同时他要求村干部,把自家的责任田留出一块作为扶贫产业试验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刘东峰驻村以来经常用这两句话教育村干部。他说只有让百姓看到真真正正的效果,才能大面积铺展开来,不能盲目推行。 在刘东峰同志的带领下,烟筒山镇创新产业模式,带领贫困户脱贫。年,刘东峰同志建议民主村采取“党群联建扶贫田”的方式,助力脱贫攻坚,不断提高各村发展的“造血”能力,今年民主村共种植桑树22.73公顷。同时,刘东峰同志创新提出“党建+”工作模式,推行“党支部+结对帮扶”服务机制,着力扩大“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聚合效应。 通过采取有效扶贫措施,烟筒山镇现已脱贫户人,剩余户人将于年底全部脱贫;省级贫困村大黑山村于年出列;两个省级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各达30万元;扶贫田项目年末预计户均分红元。 作为一名基层乡镇领导干部,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举,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始终坚持勤政为民的理念,在平凡岗位上执着追求,默默奉献。 责编:关健编辑:贾志张婷审校:安立新信息来源:烟筒山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